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铁皮石斛野外回归试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周玉飞 1 ; 罗晓青 1 ; 王晓敏 1 ; 康专苗 1 ; 张显波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铁皮石斛;珍稀濒危;喀斯特地区;野外回归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22 年 38 卷 003 期

页码: 798-80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野外回归是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将珍稀濒危植物铁皮石斛种质扩繁后回归到原生境以实现喀斯特地区铁皮石斛资源多样性保护.根据黔西南州喀斯特地区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原生境勘察情况,在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地兴义市则戎镇冷洞村开展铁皮石斛野外回归方式和生境条件研究,并监测回归后期铁皮石斛的适应性、生物学特性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铁皮石斛植于纵向堆砌岩石、植于岩石天然缝隙、植于横向堆砌岩石和捆绑于岩石的存活率分别为95.02%、91.22%、62.57%和37.59%;山脊、山鞍、山顶、山脚和山腰的铁皮石斛存活率分别为93.44%、91.81%、87.01%、84.07%和82.49%;铁皮石斛回归1年后逐渐适应野外生境,在回归2~3年内存活率变化不明显,回归4年后存活率明显下降;铁皮石斛回归初期发病率较高,为7.60%,回归1年后发病率变化不明显,回归4~5年后铁皮石斛老株多因生境变化出现腐烂现象;铁皮石斛回归初期高位芽萌发率较高,为8.47%,回归1年后高位芽萌发率明显降低,回归3年后基本不萌发高位芽;不同回归方式、生境条件和回归时间对铁皮石斛的分蘖率、新芽高、新芽粗没有明显影响.综上所述,回归方式和生境条件是影响铁皮石斛野外回归成败的主要因素,植于纵向堆砌岩石和岩石天然缝隙的铁皮石斛存活率最高,郁闭度、通风条件、苔藓层等生境因子对铁皮石斛的适应性和生长具有一定影响.

  • 相关文献

[1]珍稀濒危铁皮石斛的研究进展. 周玉飞,康专苗,彭竹晶. 2018

[2]贵州喀斯特地区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研究. 罗晓青,周玉飞,王晓敏,张显波,付瑜华,毛堂芬,杨红萍. 2021

[3]对贵州山区集雨节灌工程的思考. 蒋太明. 2002

[4]喀斯特地区奶牛泌乳中期营养需求模型研究. 孔德顺,杨正德,刘镜,杨进,谢应才. 2008

[5]喀斯特地区奶牛泌乳盛期营养需求模型研究. 谢应才,杨正德,刘镜,孔德顺,杨进. 2008

[6]紫花苜蓿——小麦轮作对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马伦兰,马培杰,苏生. 2017

[7]贵州喀斯特地区旱地肥水耦合施用技术. 肖厚军,夏锦慧,邓英,陈明华. 2004

[8]贵州喀斯特地区优良牧草引种及其生产性能. 唐成斌,陈瑞祥,罗天琼. 2006

[9]干旱胁迫对喀斯特地区适生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陈莹,李龙兴,赵丽丽. 2015

[10]喀斯特地区不同茎形态植物的水土保持和养分截留效果研究. 田小松,陈龙,周瑞荣,郑杰炳. 2014

[11]饲草青贮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石漠化地区应用的启示. 熊康宁,许留兴,申小云,张锦华,刘成名. 2016

[12]贵州水土保持研究现状及展望. 罗龙皂,范成五,李渝,秦松. 2012

[13]喀斯特地区奶牛盛期能量和蛋白需求模型研究. 刘镜,杨正德. 2008

[14]喀斯特地区旱地耕作覆盖保墒栽培技术. 肖厚军,蒋太明,夏锦慧,吴士章. 2004

[15]黔中喀斯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罗时琴,林涛,李娟. 2015

[16]南方喀斯特地区草地的放牧利用技术规程. 张锦华,肖时珍,尚以顺,陈燕萍,熊康宁,宋明希,张俞. 2014

[17]喀斯特地区草畜配套技术推广效益分析. 李娟,吴佳海,牟琼,韩永芬. 2021

[18]放牧强度对喀斯特地区混播草地植物群落及生物量的影响. 柳嘉佳,丁磊磊,王普昶,谢彩云. 2021

[19]不同灌草组合与行数比对多花木蓝灌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 张瑜,杜春林,罗天琼,雷霞. 2024

[20]喀斯特山区生姜小型机播管理技术. 李德文,王少铭,冷家归,罗莉斯,侯颖辉,李晋华,汪志燚.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