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华北盆地边缘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震孕育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曲中党 1 ; 张训华 2 ; 贺日政 2 ; 吴志强 2 ; 张洪双 2 ; 吴蔚 3 ;

作者机构: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华北盆地;接收函数反演;地壳S波速度;壳内低速层;震源深度

期刊名称: 地球物理学进展

ISSN: 1004-2903

年卷期: 2018 年 03 期

页码: 957-96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分布在华北盆地及其周边(113°E—121°E,34°N—41°N)72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和2010年远震地震波形记录,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结合该区域1970—2016年的地震目录分析了反演结果.华北盆地周缘及邻区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异常,首都圈地区Moho深度约在33 km左右,台站下方在4~10 km的深度范围内一般都存在2~5 km厚的高速层,紧随高速层之下又出现了2~6 km厚的相对低速层;在太行山隆起向华北盆地的过渡区,地壳结构较为复杂,Moho面深度变化较大,自西向东深度变浅,且太行山隆起区内明显存在壳内低速层,而接近华北盆地处的地壳内存在轻微的速度扰动异常(即低速层);鲁西隆起地区Moho深度在31~34 km之间,在大地热流高值区地壳高低速异常明显.基于华北盆地周缘地区地震在地壳高低速层均有分布,而分布在低速层内的地震事件相对较多,比较符合曾融生等(1991)提出的"双层破裂震源模型",即地幔热物质上侵导致了中下地壳的低速软弱层形成,并在软弱层处产生了附加的水平剪切力,进而其破裂诱发地震,同时将部分应力传递给上覆高速硬包体,为高速异常体内地震的触发积累能量.华北盆地周缘低速异常体的分布是该区域地震频发的重要诱因.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