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行间覆膜栽培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海泉 1 ; 王英 2 ; 周宝库 2 ; 李柱刚 2 ; 何云霞 1 ; 满为群 2 ; 陈怡 2 ; 杜维广 2 ;

作者机构: 1.沈阳农业大学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大豆;行间覆膜;微生物区系;土壤肥力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09 年 28 卷 05 期

页码: 123-1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大豆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以高光效大豆品种黑农40为材料,进行了行间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对行间覆膜栽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并没有改变土壤根际微生物主要的三大类群种类的变化,仍是细菌总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增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R1、R2、R1时期,总数量高峰出现在V2期;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含量,覆膜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速率N、速效P、速效K的含量高于不覆膜(CK)。因此,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之一,是提高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碳的含量,促进了土壤养分转化,促进了大豆生长发育,提高了大豆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导致提高了产量。

  • 相关文献

[1]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群体生理研究. 王海泉,陈怡,满为群,栾晓燕,刘鑫磊,来永才,马岩松,杜维广. 2007

[2]覆膜大豆增产效果研究初报. 周宝库,张喜林,宦立海,杨军,王新政,李光耀,吴志敏,张伟东. 2004

[3]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王英,王爽,李伟群,魏丹,周宝库,王玉峰. 2007

[4]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Ⅰ.非连作大豆(正茬)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陈宏宇,李晓鸣,王敬国. 2005

[5]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肥力影响. 孟庆英,于忠和,贾绘彬,朱宝国,王囡囡,张必弦,张娣. 2011

[6]控释肥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目、肥力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孟庆英,于忠和,贾会彬,张春峰,朱宝国,王囡囡,高雪冬. 2011

[7]光合细菌在土壤中存活条件及其对微生物区系影响研究. 王秋菊. 2013

[8]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Ⅱ.连作大豆(重茬)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陈宏宇,李晓鸣,王敬国. 2006

[9]添加鲜食玉米秸秆青贮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刘文,丁得利,林秀蔚,李青莹,韩永胜,李伟,姚美玲,王艳菲,朱元芳,王皓,王德香,黄萌,郭春晖,李红宇,丁丽艳. 2023

[10]不同培肥措施下盐碱旱地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 周连仁,曾宪楠,孟庆峰,李大伟,马献发. 2015

[11]土壤有机质下降是土壤肥力下降的潜在威胁. 李文茂. 1988

[12]轮作对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2019

[13]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曾宪楠,高斯倜,冯延江,孙羽,宋秋来,王麒. 2018

[14]轮作对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杨德光,吴玥,宋秀丽,陶波,谷景龙,董璐铭,季生栋,韩业辉. 2019

[15]低温腐熟土著菌对土壤肥力及秸秆腐熟效果的影响. 孟祥海,王佰成,王延锋,王金贺,邵广忠,王立柱,李玉梅,王根林,孙殷会,张庆娜,程娟. 2021

[16]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刘文忠. 2013

[17]浅析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刘文忠. 2013

[18]长期施肥下黑土肥力特征及综合评价. 郝小雨,周宝库,马星竹,高中超. 2015

[19]不同有机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马晓明,朱宝国,徐显国,王琴,刘美玲. 2012

[20]功能性材料生物炭的农田应用效应. 张喜娟,孟英,唐傲,王彤彤,董文军,冷春旭,姜树坤,王嘉宇.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