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连作秸秆还田下玉米氮素积累与氮肥替代效应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闫宇婷 1 ; 宋秋来 1 ; 闫超 1 ; 刘爽 1 ; 张宇辉 1 ; 田静芬 1 ; 邓钰璇 1 ; 马春梅 1 ;

作者机构: 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氮肥;秸秆还田;氮肥替代量;氮素积累;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2 年 04 期

页码: 962-9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东北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然而焚烧弃置严重,养分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探讨常年玉米连作下还田秸秆的氮肥替代效应在松嫩平原玉米种植生产上的可行性。试验于2017—2019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场进行,采用框栽、连作方式,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秸秆不还田(S0)和秸秆还田(S1),副处理为3个施尿素梯度0(N0)、175 (N1)、350 (N2) kg hm~(–2),再副处理为一次性施肥(基追比1∶0)和2次均匀施肥(基追比1∶1)。结果表明,每公顷还12 t玉米秸秆可替代单质氮36.80 kg, 2017—2019年黑龙江省产生的玉米秸秆量平均为4650.05万吨,秸秆还田可替代单质氮14.27万吨。在2次均匀施氮肥处理下,秸秆氮肥替代量比一次性施氮肥处理高26.88%。秸秆还田与玉米氮肥利用率负相关,在当地农业常用施尿素量350 kg hm~(–2) (纯氮161 kg hm~(–2))下,玉米氮肥利用率3年平均S0较S1高6.09%,产量S1较S0高4.66%,且在秸秆还田、2次等量施氮肥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268.22 g框~(–1)。综上所述,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的氮肥替代效果显著,将秸秆中残留养分有效转化为玉米生长所需氮素,有利于秸秆资源的肥料化利用,且作物秸秆与氮肥的长期配施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产量和氮素累积,是东北地区玉米增产增效的栽培模式。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麒,曾宪楠,孙羽,卞景阳,冯延江,王萍. 2010

[2]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王麒. 2010

[3]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徐妍,王宇先,赵蕾,于海林,王冰雪,刘悦,兰英. 2023

[4]施用氮肥对还田水稻秸秆腐解的影响. 王麒,宋秋来,冯延江,孙羽,曾宪楠,来永才. 2017

[5]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连作玉米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 2018

[6]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田AM真菌侵染效应及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曲忠诚. 2019

[7]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 葛选良,钱春荣,李梁,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 2021

[8]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于侃超,葛选良,迟莉,樊景胜. 2018

[9]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邹洪涛,韩艳玉,张春峰. 2019

[10]黑龙江玉米秸秆还田处理方式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李如来,牛忠林,邱磊,靳晓春,吴丽丽,夏永伟,蒋佰福. 2021

[11]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葛选良,钱春荣,张锋,李梁,姜宇博,于洋,宫秀杰,郝玉波. 2022

[12]免耕种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宋勇,王宇先,赵蕾,徐妍,王冰雪,高盼,徐莹莹,杨慧莹. 2021

[13]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崎峰. 2014

[14]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规律的研究.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金梁. 2012

[15]玉米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排放的影响. 宋秋来,王峭然,王麒,冯延江,孙羽,曾宪楠,来永才. 2017

[16]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发展策略. 刘海燕,孙善文,韩业辉,周超,许健. 2021

[17]3种腐熟剂促进玉米秸秆快速腐解特征.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高中超,朱宝国. 2014

[18]秸秆还田及添加生物炭对黑土玉米生长季N2O排放的影响. 张楠,潘仕球,乔云发,朱保国,苗淑杰. 2022

[19]玉米灭茬耕作对土壤培肥和玉米持续高产效应的研究. 王鹤桥,宿庆瑞,王英,迟凤琴. 1992

[20]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曾宪楠.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