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海忠 1 ; 王保强 1 ; 武玉华 1 ; 徐有 1 ; 张庆江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施肥

期刊名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1573

年卷期: 2004 年 27 卷 03 期

页码: 12-14+2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农田秸秆全量还田后的一系列问题,从配套的土壤耕作施肥技术上进行了试验研究。该研究重点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结合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的氮磷钾养分配比的效果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两季作物全年适宜施肥量:N420~480kg hm2、P2O5135~150kg hm2。在秸秆还田加深松的地块应控制磷肥的施用量,钾肥在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增产效果不明显。

  • 相关文献

[1]河北平原区小麦玉米深耕增碳减肥综合管理技术. 黄少辉,冯佐龙,郝立岩,封乾,贾良良,刘克桐,王正. 2024

[2]施肥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张国印,孙世友,张志鹏,贾树龙,赵同科. 2000

[3]秸秆还田和施肥对耕层土壤养分变异的影响. 郭建华,邢竹,李春杰,韩宝文. 2003

[4]机械免耕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及生产效益的影响. 王秀,赵四申,高清海,马大敏. 2000

[5]生态有机肥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晓东,鲁雪林,吴哲,王秀萍,刘广明,陶树明,刘雅辉,韩建均. 2021

[6]玉米秸秆整株原位翻压还田技术研究. 马永良,郝晋珉,吕润海,张书奎,崔四平. 2000

[7]2BMS-14小麦智能施肥播种机研制与效果试验. 张俊杰,彭发智,焦海涛,李霄鹤,张西群,陈敬者. 2020

[8]化肥施用水平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曹彩云,李科江,马俊永,郑春莲,崔彦宏. 2007

[9]新耕作制度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动态及防控对策. 董志平,郝延堂,柴同海,邵立峡,李润需,姜京宇,宋银芳,董立,马继芳,甘耀进,许佑辉,李智慧. 2009

[10]河北省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微喷灌节水技术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晓敏,王慧军. 2015

[11]河北省小麦 玉米生产发展出路问题的探讨. 李博文,李雁鸣,赵占军. 2002

[12]河北省黑龙港中低平原地区小麦-玉米种植户节水意愿分析. 张新仕,李敏,王亚楠,王晓夕,符家成,蒲娜娜,王桂荣. 2020

[13]不同种植制度与土下微膜覆盖的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果. 杜雄,张永升,王磊,张立峰,崔彦宏,党红凯,李科江. 2018

[14]棉-粮-绿肥宽带轮作种植技术. 赵贵元,王燕,董明,郝曙光,顾春,刘建光,耿昭,张寒霜,王永强,祁虹. 2022

[15]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刘辉,陈纯贤,孙敬三,王子宁,郭北海,方仁,王景林. 1996

[16]棉-粮-油菜宽带轮作提升作物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董明,张谦,王燕,王树林,冯国艺,梁青龙,祁虹**,赵贵元. 2024

[17]河北省低平原区近16年来农田施肥量、作物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变化特征. 贾良良,刘克桐,孙彦铭,杨云马,杨振立,黄少辉,杨军芳. 2017

[18]小麦×玉米杂交双单倍体后代的HMW-GS组成和易位分析. 庞建周,王雪征,茜晓哲,王晨阳,陈淑萍. 2016

[19]氮磷钾与锌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茹淑华,张国印,孙世友,耿暖,王凌,陈贵今. 2011

[20]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 郑春莲,曹彩云,李伟,马俊永,李科江,张苍根,牛英洁.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