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泽松 1 ; 黄琰 2 ; 马春梅 1 ; 龚振平 1 ; 杨悦乾 3 ; 宋秋来 1 ; 董守坤 1 ; 张磊 4 ;

作者机构: 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2.鸡西大学

3.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耕作方式;留茬覆盖;土壤水分;土壤容重

期刊名称: 农机化研究

ISSN: 1003-188X

年卷期: 2010 年 32 卷 07 期

页码: 181-1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了研究寒地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本试验设置:留茬覆盖、留茬无覆盖和传统耕作3种大豆种植方式,通过测定土壤水分以及容重变化,分析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对表层土壤有较为显著的保水效果,0~1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留茬覆盖比留茬无覆盖和传统耕作分别相对高12.3%和10.6%,10~20cm土层和2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明显;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0~10cm、10~20cm层次大豆生长期平均土壤容重留茬覆盖和留茬无覆盖差别不大;留茬覆盖比传统耕作分别大0.04g/cm3,0.07g/cm3;在20~30cm层次3种处理方式没有明显差别。

  • 相关文献

[1]东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 马春梅,邸伟,赵泽松,宋秋来,刁晓林,曾祥亮,杨悦乾,龚振平. 2009

[2]不同栽培技术对大豆土壤水分、容重及产量的影响. 石绍河,肖佳雷,刘宝海,符强,薛英会,刘立超,王贵江,李炜. 2011

[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张磊,王玉峰,陈雪丽,马春梅,龚振平. 2010

[4]寒地玉米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热动态. 李梁,于洋,姜宇博,郝玉波,葛选良,王俊河,钱春荣,宫秀杰. 2017

[5]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6]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王金生,周全. 2010

[7]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2009

[8]有机肥替代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综合评价. 杨忠赞,迟凤琴,匡恩俊,张久明,宿庆瑞,张一雯,刘亦丹. 2019

[9]深松对黑土区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马星竹. 2020

[10]黑土区深松改土对玉米产量形成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王俊河,郝玉波,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李梁. 2014

[11]不同利用方式紫花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比较研究. 高超,张月学,陈积山,邸桂俐,潘多锋. 2015

[12]机械深松对土壤容重和机械组成的影响. 顾鑫,任翠梅,王丽娜,杨丽,姚雪,齐国超,韩冰,刘洋. 2018

[13]黑土长期定位原状土壤搬迁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迟凤琴,孙炜,匡恩俊,张久明,宿庆瑞,周宝库,张凤彬. 2014

[14]深松对半干旱区土壤蓄水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王宇先,杨慧莹,徐莹莹,王俊河. 2016

[15]黑龙江早熟地区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状态的影响. 杨耿斌,刘兴焱,王立春,何长安,纪春学,王辉,张恒,毛彦芝. 2014

[16]嫩江县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张哲,麻琳,魏丹. 2012

[17]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李琬,李炜,肖佳雷,毕影东,张必弦,刘明,来永才,王晓辉,刘淼. 2014

[18]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 2012

[19]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杨冰,孟祥海,王佰成,王文慧,时新瑞,徐德海,张帅,张星哲. 2024

[20]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盖志佳,张伟,刘婧琦,蔡丽君,王谦玉,赵桂范,张敬涛,李彩凤,王玉波.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