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试验水槽中多种人工鱼礁模型组合对紫红笛鲷幼鱼的诱集效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周艳波 1 ; 蔡文贵 1 ; 陈海刚 1 ; 陈丕茂 1 ; 吕国敏 1 ; 贾晓平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鱼礁模型组合;紫红笛鲷幼鱼;集鱼效果

期刊名称: 台湾海峡

ISSN: 1000-8160

年卷期: 2012 年 31 卷 02 期

页码: 231-23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摸清多种人工鱼礁模型组合对紫红笛鲷幼鱼的诱集效果,可为人工鱼礁礁体组合设计和礁区布局设计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参照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的实际建礁情况,制作并模拟4组三种模型礁体组合、4组四种模型礁体组合,在方形试验水槽中以鱼类行为学的方法研究了这8组模型礁体组合对紫红笛鲷的诱集效果.4组三礁组合礁体模型试验结果表明,FHJ三礁组合对紫红笛鲷的集鱼效果非常明显,BFH、BCG、CHJ三礁组合对紫红笛鲷的集鱼效果较为明显.其诱集效果排序为:FHJ组合礁(53.84%)>BFH组合礁(44.85%)>BCG组合礁(38.11%)>CHJ组合礁(36.01%).4组四礁组合礁体的试验结果表明,4组四礁组合礁体模型对紫红笛鲷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诱集效果排序为:BGHJ组合礁(52.27%)>CFHJ组合礁(51.26%)>BCGJ组合礁(50.01%)>BCGH组合礁(45.05%).总体上,四礁组合的诱集效果优于三礁组合,人工鱼礁建设的礁群配置以多礁组合为佳.

  • 相关文献

[1]四种方形鱼礁对黑鲪和大陇六线鱼的集鱼效果. 郑德斌,栾凯,刘克奉,陈卫,刘皓,姚新华,汪志清,陈广春. 2019

[2]澄海莱芜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王宏,陈丕茂,李辉权,陈应华,贾晓平. 2008

[3]江门三号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袁华荣,陈丕茂,黎小国. 2011

[4]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 周艳波,蔡文贵,陈海刚,陈丕茂,吕国敏,贾晓平. 2010

[5]3种光照条件下六面锥型罩式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果. 周艳波,蔡文贵,陈海刚,陈丕茂,贾晓平. 2010

[6]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褐菖鲉的诱集效应. 周艳波,蔡文贵,陈海刚,陈丕茂,唐振朝,吕国敏,贾晓平. 2011

[7]惠东大星山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评价. 冯雪,陈丕茂,李辉权,洪洁漳. 2013

[8]10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鲷幼鱼的诱集效果. 周艳波,蔡文贵,陈海刚,陈丕茂,吕国敏,贾晓平. 2011

[9]相同养殖条件下卵形鲳鲹3个选育群体生长特性的比较. 区又君,吉磊,李加儿,范春燕,王刚. 2015

[10]基于转录组数据的青蛤微卫星标记开发与验证. 方军,沈彦鹏,张雷雷,李腾腾,邵艳卿. 2020

[11]基于GM(1,1)模型的贫信息渔业数据CPUE标准化研究. 杨胜龙,张禹,戴阳,李灵智,汤建华,张勋,张忭忭. 2019

[12]柘林湾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 舒黎明,陈丕茂,黎小国,于杰,冯雪. 2015

[13]利用耳石日轮研究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及生长.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2012

[14]卵形鲳鲹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 区又君,何永亮,李加儿. 2011

[15]七带石斑鱼仔稚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征. 区又君,廖光勇,李加儿,苏慧,陈超. 2013

[16]南海鲆科鱼类一新纪录——八斑土佐鲆. 江艳娥,孙典荣,林昭进,方展强. 2015

[17]深圳杨梅坑海域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分类 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陈文静,佟飞,陈丕茂,朱爱意,张露,李丹丹,龙鑫玲. 2019

[18]急性淡水胁迫对斜带石斑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王雯,温久福,区又君,李加儿,王鹏飞,陈世喜,谢木娇. 2016

[19]急性盐度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Na~+-K~+-ATP酶活性和渗透压的影响. 范春燕,区又君,李加儿,于娜,苏慧,王刚. 2012

[20]四指马鲅胚胎发育观察. 谢木娇,区又君,温久福,李加儿,周慧,王鹏飞,刘奇奇.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