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深松配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常青 1 ; 周生 2 ; 吴中凯 3 ;

作者机构: 1.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耕作方式;施氮量;产量;氮肥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24 年 10 期

页码: 83-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于2019—2020年开展2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和施氮水平(0、60、120、180、240 kg/hm~2)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和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耕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地上部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总体表现为N0N4>N2>N1>N0。吐丝期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依次为叶片>籽粒>茎秆>穗轴,生理成熟期对氮素的吸收依次为籽粒>叶片>茎>穗轴。2种耕作方式的玉米氮素回收率相似,但深松条件下的氮肥偏生产力较旋耕处理提高14.10%。不同耕作方式和年份下,N3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分别比N1、N2、N4处理提高了132.81%、38.26%、11.84%。因此,深松条件下配施氮肥180 kg/hm~2是提高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优组合。

  • 相关文献

[1]施氮量对沿黄粳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付景,王越涛,尹海庆,王生轩,王付华,陈献功,王亚,杨文博,白涛. 2017

[2]新型氮肥及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岳克,马雪,宋晓,郭斗斗,张珂珂,黄绍敏,岳艳军,姚健,张水清. 2018

[3]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玉米品种俊达001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刘经纬,王伟莉,丁勇,秦贵周,刘静. 2016

[4]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玉米郑单136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黄璐,刘京宝,赵霞. 2010

[5]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YANG Yong-hui,杨永辉,WU Ji-cheng,武继承. 2014

[6]不同生态条件下品种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美微,谢旭东,王晨阳,马耕,卢红芳,周国勤,谢迎新,马冬云. 2016

[7]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对连作夏玉米氮素积累、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孙联合,许海涛,马红珍,吴寅,许波,冯晓曦,张军刚,郭海斌,王友华. 2024

[8]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太魁,马政华,寇长林,张香凝,吕金岭,郭战玲,王洪斌. 2017

[9]立式旋耕对小麦生长季土壤紧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聂胜委,张浩光,张巧萍,许纪东,张玉亭. 2021

[10]耕作方式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司贤宗,毛家伟,张翔,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6

[11]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司贤宗,张翔,毛家伟,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6

[12]耕作方式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田香伟,任建军,徐长征,刘加平. 2017

[13]耕作方式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司贤宗,毛家伟,张翔,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5

[14]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司贤宗,张翔,毛家伟,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7

[15]耕作方式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司贤宗,毛家伟,张翔,李亮,李国平,余辉. 2016

[16]不同施氮量和鸡粪对棉花氮、磷、钾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谢德意,房卫平,李伶俐,马宗斌,杜远仿,张东林. 2010

[17]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和一些生理性状的影响. 付景,王志琴,袁莉民,王学明,杨建昌. 2014

[18]施氮量对黑芝麻冠层结构、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春明,裴新涌,张海洋,高桐梅,李丰,王龙,卫双玲. 2021

[19]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美微,刘京宝,乔江方,李川,黄璐,张盼盼,赵霞,李萍. 2020

[20]新型氮肥对潮土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岳克,钟雯瑾,宋晓,张珂珂,郭斗斗,黄绍敏,杨自超,张水清.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