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挂卵密度对豆天蛾幼虫生长发育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晓峰 1 ; 郭明明 1 ; 李大维 2 ; 邓盼 3 ; 李俊领 2 ; 陈凤 1 ;

作者机构: 1.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2.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云台分公司

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

关键词: 豆天蛾;挂卵密度;幼虫生长发育;产量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22 年 004 期

页码: 881-8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alker卵在不同密度下对幼虫生长发育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筛选大豆种植密度一定时的最佳挂卵密度。【方法】选择大豆种植密度为行距×株距=40 cm×20 cm的田块,选取面积为20 m~2的小区9块,将挂卵密度为10、20、30、40、50、60、70和80粒/m~2的卵粒分别挂在小区内,以不挂卵小区作为对照,每个处理分别设置3次重复。统计不同挂卵密度的豆天蛾幼虫在收获时幼虫生长日龄、存活率、体长、体重、幼虫产量和大豆产量等指标。【结果】挂卵密度为30粒/m~2幼虫在25日龄被收获,且幼虫存活率达到最大值,为58.44%,其次是挂卵密度为10、20和40粒/m~2,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8.33%、55.56%和52.33%,4个处理间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它4个处理(P<0.05);挂卵密度为30粒/m~2的幼虫体长与挂卵密度为10粒/m~2的幼虫体长相同,均为8.09cm,且高于其它6个处理;挂卵密度为30粒/m~2的幼虫体重为9.35g,仅小于挂卵密度为20粒/m~2的幼虫体重(9.39 g),但二者的幼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挂卵密度为30粒/m~2的幼虫产量高达158.00 g/m~2,其次分别为处理40粒/m~2和50粒/m~2,幼虫产量分别为153.00 g/m~2和140.17 g/m~2,3个处理的幼虫产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5个处理(P<0.05);卵密度为30粒/m~2时大豆产量为142.50 g/m~2,显著低于对照大豆产量210.33 g/m~2(P<0.05)。【结论】在30粒/m~2挂卵密度下,豆天蛾幼虫各项指标表现良好,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此结果为豆天蛾人工养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 相关文献

[1]豆天蛾幼虫养殖现状与展望. 孙中伟,樊继伟,王康君,李强,郭明明,张广旭,陈凤. 2019

[2]低温处理对豆天蛾幼虫越冬以及化蛹的影响. 肖婷,郭建,陈宏州,吴琴燕,朱桂梅,杨敬辉,潘以楼. 2010

[3]豆天蛾连云港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樊继伟,孙中伟,李强,王康君,张广旭,赵雪君,陈凤,郭明明. 2019

[4]豆天蛾滞育研究进展及展望. 郭明明,李晓峰,樊继伟,邓盼,陈凤. 2021

[5]豆天蛾普通种群和黄色种群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郭明明,陆明星,李晓峰,赵雪君,邓盼,樊继伟. 2022

[6]豆天蛾越冬幼虫滞育解除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郭明明,李晓峰,邓盼,李大维,李俊领,樊继伟,陈凤. 2021

[7]豆天蛾不同地理种群若干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李晓峰,陈凤,邓盼,李俊领,樊继伟,郭明明. 2022

[8]滞育时间对豆天蛾幼虫营养成分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钱蕾,秦毅,张佳,李宗男,邓盼,周刚,李情怡,廖怀建. 2024

[9]四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的田间防效. 李晓峰,樊继伟,李克斌,尹娇,郭明明. 2023

[10]豆天蛾江苏种群滞育期间营养物质及激素变化规律. 郭明明,陆明星,赵雪君,李晓峰,陈凤,樊继伟. 2023

[11]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毒力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李晓峰,郭明明,樊继伟. 2024

[12]光周期对豆天蛾滞育后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明明,李晓峰,赵雪君,陆明星,樊继伟. 2023

[13]两个豆天蛾种群滞育后生物学特性对基质的响应. 郭明明,李晓峰,赵雪君,李国权,樊继伟. 2024

[14]不同农艺措施对甘蓝型油蔬兼用油菜宁油16号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新军,戚存扣,张洁夫,浦惠明,高建芹,傅寿仲. 2004

[15]大麦种质耐盐性鉴定及评价. 乔海龙,沈会权,陈健,陶红,臧慧,栾海业,张英虎,陈和. 2015

[16]施用PL-2对油菜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刘葛山,赵祥祥. 2004

[17]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探讨. 黄志勇,郭长佐,顾克余,费跃. 2000

[18]淀粉专用型甘薯新品种徐薯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欣,谢逸萍,李强,李洪民,张允刚,后猛,唐维,马代夫. 2012

[19]不同栽培措施对“淮香粳15号”产量的影响. 王健,袁彩勇,孔宪旺,李刚. 2015

[20]不同水稻茬口及密度、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28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