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温度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滞育诱导及滞育茧的低温冷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路子云 1 ; 冉红凡 1 ; 刘文旭 1 ; 屈振刚 1 ; 刘小侠 2 ; 李建成 1 ; 张青文 2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管侧沟茧蜂;滞育;滞育诱导;光周期;温度;冷藏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2014 年 57 卷 10 期

页码: 1206-12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为明确诱导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滞育的主要因子,在田间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管侧沟茧蜂的滞育率和滞育茧的最佳冷藏温度。【方法】田间实验分别从8月31日到9月25日每隔5 d在室外罩笼内释放管侧沟茧蜂寄生的粘虫幼虫,待寄生蜂结茧后统计子代蜂的滞育率。室内实验共设5个不同温度(16℃,18℃,20℃,22℃和24℃)和7个不同光周期(6L∶18D,8L∶16D,10L∶14D,12L∶12D,14L∶10D,16L∶8D和18L∶6D),分别统计寄生蜂在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滞育率。【结果】在河北中部地区秋季自然条件下,8月底当日平均气温为24.4℃,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2 h 51 min时,少数蛹(5.08%)开始进入滞育;9月25日,当日平均气温为17.2℃,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1 h 36 min以下时,几乎所有蛹个体进入滞育,滞育率达到99.70%。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当温度为22℃以上,无论光周期如何变化,管侧沟茧蜂不能进入滞育,所结茧全部为非滞育茧。温度为22℃以下存在光周期反应,在温度16℃,18℃和20℃,光周期10L∶14D时形成滞育茧数量最多,滞育率分别为100%,89.75%和29.58%。可见温度和光周期二者共同影响管侧沟茧蜂的滞育。滞育茧在0℃左右条件下冷藏240 d和5℃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180 d,成虫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发育茧差异不显著(P>0.05);0℃条件下冷藏300 d,滞育茧仍有79%可以正常羽化。【结论】该寄生蜂在秋季进入滞育主要是低温条件和短光照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滞育茧在0℃和5℃温度下至少可以保存240 d。这些结果对管侧沟茧蜂的大规模繁殖和滞育茧的保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相关文献

[1]温度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效果的影响. 徐子英,路子云,杨小凡,冉红凡,李建成,李文香. 2021

[2]中红侧沟茧蜂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冷藏. 浑之英,王德安,路子云,潘文亮. 2005

[3]甘蓝夜蛾赤眼蜂滞育研究. 宋凯,郑礼. 2003

[4]温度和营养条件对管侧沟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路子云,钟勇,屈振刚,刘文旭,李建成. 2010

[5]中红侧沟茧蜂滞育临界光周期和敏感光照虫态的测定. 李文香,李建成,路子云,刘小侠,张青文. 2008

[6]不同温度对燕麦孢囊线虫田间群体孵化的影响. 李秀花,马娟,陈书龙. 2012

[7]谷子SiPRR73基因的光温调控模式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特性. 闫留延,李剑峰,张世文,张博,王永芳,张小梅,祖超凡,王振山,桑璐曼,何占祥,贾小平,董志平. 2022

[8]2种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寄生效果. 路子云,杨小凡,马爱红,冉红凡,刘文旭,李建成. 2020

[9]寄主龄期和温度对管侧沟茧蜂寄生的影响. 王金耀,屈振刚. 2005

[10]管侧沟茧蜂雌蜂日龄和寄生经历对寄生率及子代的影响. 钟勇,路子云,屈振刚,刘文旭,刘小侠,李建成. 2010

[11]粘虫及其寄生性天敌—管侧沟茧蜂饲养方法. 路子云,冉红凡,刘文旭,屈振刚,李建成. 2013

[12]管侧沟茧蜂的寄生对甜菜夜蛾幼虫取食和发育的影响. 屈振刚,王金耀,祝丽英. 2005

[13]管侧沟茧蜂寄生行为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金耀,屈振刚. 2007

[14]菜田常用杀虫剂对管侧沟茧蜂的毒性. 屈振刚,王金耀. 2006

[15]管侧沟茧蜂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研究. 屈振刚,王金耀,祝丽英. 2004

[16]滞育食蚜瘿蚊主要生化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方美娟,何晓庆,刘冬,宋凯,张恒,赵颖,李玉艳,王玉波. 2023

[17]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对寄主粘虫血淋巴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李文香,王士军,路子云,郭会婧,李建成,刘小侠,张青文. 2011

[18]山楂叶螨生态学研究进展. 焦蕊,许长新,于丽辰,贺丽敏,郝宝峰. 2012

[19]中红侧沟茧蜂滞育茧蜂和发育茧蜂杂交子代的滞育率. 苏晓华,路子云,屈振刚,钟勇,李建成. 2010

[20]热激蛋白90与中红侧沟茧蜂的发育关系. 张敏,李建成,刘小侠,张青文,赵章武.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