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创制大麦黄花叶病不同抗性突变体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成洪 1 ; 陆瑞菊 1 ; 郭桂梅 1 ; 黄亦辰 1 ; 杜志钊 1 ; 何婷 1 ; 陈志伟 1 ; 徐红卫 1 ; 高润红 1 ;

作者机构: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麦;60Co-γ射线辐照;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小孢子培养;黄花叶病抗性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5 年 29 卷 11 期

页码: 2065-207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创制具有不同黄花叶病抗性的大麦突变体材料,对大麦品种花30的干种子和游离小孢子分别采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处理,结合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了一批纯合稳定的加倍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株系,并利用黄花叶病种植鉴定圃进行突变体DH株系的大田抗性筛选与鉴定,比较2种诱变方式结合小孢子培养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以400 Gy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干种子诱变方式对小孢子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和绿苗成活率有较大影响,获得的大部分株系(84.2%)对黄花叶病表现感病(感病或高感),未筛选到比亲本抗性增强(高抗)的材料;以3 mg·L-1剂量EMS处理游离小孢子诱变方式对小孢子培养相对影响较小,筛选到少量(5.5%)比亲本抗性增强(高抗)的株系,只有近1/3的材料(31.1%)表现为感病(感病或高感),进一步鉴定筛选到2份高感和1份高抗黄花叶病的大麦突变体材料。综上所述,EMS处理游离小孢子结合小孢子培养诱变效果较好。本研究为利用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突变体材料进行其抗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 相关文献

[1]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与育种平台的研究. 黄剑华,陆瑞菊,何南扬,龚来庭,王亦菲,孙月芳,周润梅. 2002

[2]大麦单倍体细胞水平与植株水平耐低氮性的关系.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王亦菲,杜志钊. 2011

[3]大麦单株小孢子植株再生及胁迫培养研究. 郭桂梅,何婷,刘成洪,高润红,陈志伟. 2015

[4]化学诱变剂和~(60)Co处理对大麦小孢子低氮胁迫培养的影响.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徐红卫,杜志钊. 2013

[5]源于空间诱变的大麦纯合突变体的氮素吸收利用评价. 徐红卫,高润红,郭桂梅,李静,黄琳丽,张述伟,陈志伟,陆瑞菊,李颖波,刘成洪. 2022

[6]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愈伤形成的影响. 徐红卫,郭桂梅,高润红,何婷,杜志钊,李静,陈志伟,陆瑞菊,王亦菲,刘成洪. 2021

[7]两份大麦品种单倍体细胞与植株水平耐盐性的关系.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王亦菲,杜志钊,高润红,邹磊,黄剑华,陈佩度. 2011

[8]秋水仙碱对大麦离体培养小孢子存活与成苗的影响. 陆瑞菊,黄剑华,孙月芳,王亦菲,周润梅. 2001

[9]提高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反应的研究. 陆瑞菊 ,孙月芳 ,王亦菲 ,周润梅 ,黄剑华. 2004

[10]大麦单粒种子起源的小孢子培养再生频率研究. 郭桂梅,何婷,刘成洪,高润红,徐红卫,李颖波,黄剑华,王亦菲,陆瑞菊. 2019

[11]源于大麦小孢子诱变-氮胁迫培养的DH株系田间耐低氮性表现. 陆瑞菊,刘成洪,何婷,陈志伟,徐红卫,杜志钊,高润红,王亦菲,邹磊. 2014

[12]应用小孢子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大麦新品系. 陆瑞菊,黄剑华,王亦菲,孙月芳,周润梅,何南扬,龚来庭. 2002

[13]酸枣 (Zizyphus jujuba Mill)组织培养结合~(60)Co- γ射线辐照诱发突变株(英文). 郑海柔,叶正文,苏明申,金亚放. 2004

[14]提高粳稻花药小孢子离体培养反应的研究. 陆瑞菊,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孙月芳,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王亦菲,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单丽丽,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黄剑华,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007

[15]青稞的小孢子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陆瑞菊,高润红,郭桂梅,何婷,陈志伟. 2014

[16]小麦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的高频诱导及其绿苗再生. 何婷,郭桂梅,陈志伟,张述伟,宗营杰,陆瑞菊,王亦菲,刘成洪. 2018

[17]提高粳稻花药小孢子离体培养反应的研究. 陆瑞菊,孙月芳,王亦菲,单丽丽,黄剑华. 2007

[18]水稻F_1小孢子培养再生DH系的耐盐性鉴定及稻米品质分析. 代金英,郭桂梅,程新杰,刘成洪,岳红亮,张梦龙,宛柏杰,孙一标,孙明法. 2022

[19]禾谷类花器官机械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 吴晖霞,景建康,张玉华,胡含. 1997

[20]提高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反应的研究. 陆瑞菊,王亦菲,孙月芳,周润梅,黄剑华.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