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加强栽培研究 进一步发挥杂交稻增产潜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颜振德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

期刊名称: 杂交水稻

ISSN: 1005-3956

年卷期: 1988 年 06 期

页码:

摘要: 粮食对于拥有十亿人口的我国来说,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我国的粮食产量必须保持持续约定增长,否则就难以应付逐年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局面。水稻占我国粮食总产的45%。1985年杂交稻只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6.4%,但产量则占水稻总产的32. 7%。因此,从发展战略的观点看,抓粮食的首要任务是抓水稻,而抓水稻的重点应抓好杂交稻。抓好杂交稻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抓新组合的选育,二抓栽培,三抓种子制繁。它们是杂交稻整体效益能否体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杂交稻栽培,在现有组合基础上对于种好、用好杂交稻是至关重要的。 从科学道理说,水稻的产量是一个数量性状,它受多基因控制,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基因效应和环境效应的互作。杂交稻的优势也是数量性状,优势的发挥程度不但与组合的遗传背景有关,也和杂交稻所处的环境(栽培)条件有关。 从大面积的生产实践看,同一个杂交组合,可因为栽培技术的合适与否,而使产量相差一倍以上,这说明栽培条件对优势的发挥是有密切关系的。合理的栽培技术能将新组合置于最佳的自然生态条件下,趋利避害,能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能克服限制因素,使杂交稻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近年强调改造中低产田,这无疑是对的。而要提高中低产田产量,说到底也是一个改进栽培技术问题。 在杂交稻推广早期,栽培科研解决了低结实率的问题,扭转了“千斤长相,八百厅产量”的局面,克服了杂交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大穗有余,结实不足;分率有余,成穗不足”的弊端。通过改革育秧和栽。培技术,实现了省种栽培,在组合单一的情况下,使杂交稻在大面积上顺利推开。同时从理论和技术上初步阐明了性状优势的合理利用,业创造了我国水稻单产的新纪录。80年代初,通过栽培科研和总结经验,克服了一些地区发展杂交稻的限制因素,使杂交稻打人某些“禁区”,面积迅速扩大。除此以外,杂交稻的栽培科研还为选育更高产、适应性更广的组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栽培科研对于我国杂交稻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 然而,当前我国的作物栽培科研的现状是适应不I粮食生产发展需要的,就杂交稻而言存在着如下的不适应。 杂交稻栽培科研与新组合的育成相广不相适应。不少新组合育成后对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甚少,近年来一大批新组合已投入生产,生很快地更新了原有的一些组合。按理说,更换一次品种总会导致单产的提高,但目前全国杂交稻单产业无显著增加,徘徊的局面已经出现。我们不能认为新组合没有增产潜力。育种与栽培的严重脱节,也许是造成新组合增产潜力不能发挥的原因之一。 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进一步扩大杂交稻面积势在必行。1986年全国杂交稻面积为1。34亿亩,1987年为1.64亿亩,至1990年将发展到2亿亩。面积扩大一方面是老区挖潜,但更重要的是新区的开拓。回顾我国杂交稻的发展历史,越是处于大发展时期,须要解决的栽培问题也较多。但是,目前栽培科研的不景气与大发展的形势很不相适应。在全国,这一领域没有整体规划,更没有明确的研究课题二缺少组织领导,就连牵头单位都不明确,栽培队伍正在萎缩,尽管有关部门多方呼吁加强栽培研究,但毕竟还是雷声大,雨点小,问题仍无法解决。 另一方面是目标、要求与现实的栽培科研不相适应。有些主管部门要求科学种田,栽培要指标化、规范化、模式化,更有提出以数据农业来替代历史的、传统的经验农业,提法之高真是令人生畏。人们不禁要问,没有众多的栽培研究,指标“数据”又从何而来?假若目前的“栽培危机”不能迅速扭转,提法再新鲜,终究也是一句空话。作物栽培贵在“求实”,切忌“假、大、空”。 造成对栽培科研不够重视的原因主要是认识问题。有人认为总结群众经验就是栽培科研的全部,有的甚至轻视近年来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进和物质投入的因素,而将粮食的增产一律视为是品种更新的单一效应,有了新品种就有了一切。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安排及使用的主观随意性。也有人以栽培有地区性,全国难于统一列课题为由,而取消或减少对栽培科研的投资。实际上,不论育种或栽培都有地区性。各不同生态区为发展粮食生产都同样面临品种选型、作物布局、耕作管理、农艺配套等问题。栽培科研不象有人所认为的“老一套”,而是有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有人说栽培就是良种良法,这种看法也不全面,它只能说是栽培科研的一项内容。作物栽培学狭义地说是研究作物的产量形成规律/作物对环境的最大适应与最佳利用;以最小的投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业协调作拗环境、投入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栽培学所研究的范围还更广泛。因此,认为栽培科研列不出课题是缺乏根据的。 (983~年,’中国农科院曾召集全国部分专家就我国杂交稻的栽培科研进行论证,上确定了个不同生态区发展杂交稻的限制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不同生态区杂交稻亩产卵0—600公斤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就全国而言,这些命题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我国杂交稻发展与提高的客观需要。但由于经费和组织等问题,课题业未能在各地实施。有些省区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搞起来了,上取得一定放绩,如若加强领导,在全国建立协作网,必将取得成果和效益。除此以外,应组织力量,对主要新组合的栽培适应性、高产配套技术进行研究,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以充分发挥这些新组合的高产潜力。栽培科研还应配合各地已开展的丰收计划、吨粮田等栽培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加速推广。 我国的杂交稻是有生命力的,特别是1986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国际杂交稻学术讨论会,进一步确认我国杂交稻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以及在促进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建议主管部门建立栽培科研协作网,增拨科研经费,强化栽培队伍,从实际出发,支持那些热爱栽培科研业已做出成绩的同志,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栽培研究 进一步发挥杂交稻增产潜力@颜振德$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