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传递及品质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曹亚萍 1 ; 张明义 1 ; 范绍强 1 ; 张风琴 1 ; 周元成 1 ; 张姝敏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配子传递率;品质效应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11 年 26 卷 05 期

页码: 122-1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基础,用普通小麦连续回交,结合原位杂交和PCR标记鉴定方法,分析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簇毛麦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在BC1,BC2,BC3的平均传递率均低于理论值,且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传递率逐渐增大;至BC3,两种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均符合1∶1分离规律,而端体系和整条1V染色体传递率仍低于理论值50%;不同类型1V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在世代间相对大小是一致的,均为W.1VL>1VS.W>1V>Mt1VL>Mt1VS,并且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品质测试结果表明,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与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相比,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可望成为当前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资源。

  • 相关文献

[1]簇毛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导入小麦研究. 曹亚萍,张瑞奇,范绍强,陈佩度,张风琴,周元成,张姝敏. 2010

[2]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曹亚萍,曹爱忠,王秀娥,陈佩度. 2009

[3]普通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系的选育与鉴定. 曹亚萍,陈佩度. 2008

[4]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导入及AFLP分析. 刘润堂,白建荣,温琪汾,王纶,王星玉. 2003

[5]簇毛麦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选育. 刘润堂. 2011

[6]小麦抗白粉病种质的创新利用. 刘润堂. 2008

[7]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研究初报. 袁文业,张美荣,裴自友,孙玉,白建荣,孙善澄. 1992

[8]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导入及AFLP标记. 刘润堂,白建荣,温琪汾. 2004

[9]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导入的研究. 刘润堂,白建荣,温琪汾. 2002

[10]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rRNA基因位点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裴自友,袁文业,孙善澄,孙玉,富田因则,安室喜正. 2002

[11]用AFLP标记鉴定带有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易位系. 白建荣,刘润堂,郭秀荣,侯变英,PeterLangridge. 2000

[12]小麦新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的鉴定. 屈会选,党建友,程麦风,屈非,连晋,谢咸升. 2011

[13]饲粮兼用多年生小麦培育与多年生特性两重性的研究. 孙玉,孙善澄,刘少翔,闫贵云,郭庆. 2011

[14]水、旱交叉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研究. 孙美荣,李岩华,张俊灵,申书珍,王节之. 2001

[15]山西省中部不同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育种方向研究. 温辉芹,张立生,李生海,程天灵,郭明慧. 2001

[16]小麦抗BYDV基因遗传研究. 王娟玲,曹亚萍,张明义,宁东贤. 2002

[17]小麦F1籽粒Glu-1基因的共显、畸变及剂量效应. 潘幸来,潘前颖,许钢垣,张贵云,谢三刚,王道文. 2001

[18]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麦秸和土壤中氟唑磺隆及其代谢物残留. 秦曙,乔雄梧,王霞,龚勇,李振. 2008

[19]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养分专家系统的推荐施肥应用. Wang Hongting,王宏庭,Yu Zhiyong,于志勇,Zhao Pingping,赵萍萍,Zhang Dujun. 2016

[20]超高产小麦品种太原768的选育推广. 何卫家.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