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申建梅 1 ; 胡黎明 1 ; 万树青 1 ; 潘大建 2 ;

作者机构: 1.华南农业大学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栽培稻;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褐飞虱

期刊名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ISSN: 1001-6880

年卷期: 2010 年 22 卷 03 期

页码: 437-44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抗褐飞虱品种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和感褐飞虱品种栽培稻(O.sativa)的挥发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二者的化学成分进行种类和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材料的挥发油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如,糠醛(药用野生稻7.60%栽培稻0%;2,3-苯并二氢呋喃(药用野生稻10.80%,栽培稻3.32%);4-乙烯基-2-甲氧苯酚(药用野生稻22.99%,栽培稻7.32%)。推测含量较高的糠醛、2,3-苯并二氢呋喃和4-乙烯基-2-甲氧苯酚可能是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活性成份。

  • 相关文献

[1]药用野生稻挥发油对褐飞虱的驱避作用与化学成分. 申建梅,胡黎明,万树青,张扬. 2010

[2]药用野生稻TAC克隆转化籼稻的体系初探. 汪暖,陈志雄,刘蕊,江奕君,潘小芬,刘向东,刘耀光. 2010

[3]中国野生稻资源及其抗虫性. 冯国忠,万树青,潘大建. 2002

[4]药用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探讨. 萧整玉,张良佑,潘大建,黄巧云,范芝兰. 2000

[5]GC-MS法分析蚕蛾油与蚕蛹油的脂肪酸组成. 陈智毅,刘学铭,吴娱明,邹宇晓,施英. 2009

[6]一份富铁栽培稻新种质的发现. 李晨,涂从勇,刘军,潘大建,周汉钦,范芝兰. 2004

[7]广东雷州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杨红梅,冯莉,田兴山,陆永良,岳茂峰,杨彩宏,余柳青. 2011

[8]野生稻全DNA快速导入栽培稻获得新株系研究. 林红,范芝兰,尹艳,李晓方,罗文永,潘大建. 1999

[9]广东单丛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王秋霜,乔小燕,操君喜,方华春,陈栋. 2015

[10]大麦虫油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其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刘学铭,杨春英,杨荣玲,王思远,唐秋实,林耀盛,唐选明. 2014

[11]改进型Clevenger装置提取柠檬果皮精油及成分分析. 傅曼琴,肖更生,陈于陇,吴继军,徐玉娟,陈卫东. 2017

[12]广式腊肠风味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龙卓珊,徐玉娟,潘思轶,杨万根,唐道邦. 2009

[13]3个现行家蚕品种的蚕蛹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陆春霞,廖森泰,韦廷秀,梁贵秋,吴婧婧. 2015

[14]萎凋时间对“英红九号”白茶香气的影响. 陈维,马成英,王雯雯,胡海涛,陈海强,庞式,苗爱清. 2017

[15]加工温度对哈密瓜风味物质的影响(Megalobrama terminalis). 操君喜,唐小俊,再娜甫·艾买提,黄小光,朱梅娇. 2003

[16]陕北产连翘花挥发油的提取与GC-MS分析. 田锐,李,陈炳旭. 2011

[17]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中药杜衡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潘艺,周远扬. 2008

[18]广陈皮挥发油成分. 刘文粢,王玫馨,黄爱东,郑毅,王卫民,吴绍彝,唐小浪,林太宏. 1991

[19]海南4个不同产地益智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翟红莉,刘寿柏,蔡真金,蔡彩虹,梅文莉,戴好富. 2013

[20]12批海南高良姜挥发油的GC-MS分析. 王辉,翟红莉,梅文莉,易博,蔡彩虹,曾艳波,董文化,戴好富.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