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闽南山区鲜食玉米叶斑病季节性流行动态及药剂防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甘林 1 ; 代玉立 1 ; 卢学松 1 ; 滕振勇 2 ; 陈伟 2 ; 杨秀娟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

2.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

关键词: 鲜食玉米;叶斑病;小斑病;大斑病;南方锈病;流行动态;药剂防治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

ISSN: 0529-1542

年卷期: 2021 年 006 期

页码: 213-222,2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种植季节,3种叶斑病的病情指数随种植时间均呈"S"型曲线,至乳熟期(R3)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值,大喇叭口期(V12)至籽粒建成期(R2)是病情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3种病害的时空流行趋势、植株不同叶位病级分布规律及其最终病情各不相同。当玉米生育期平均温度高于23.0℃时,有利于小斑病和南方锈病的发生,而平均温度低于23.0℃条件下则有利于大斑病的流行。供试的20个玉米品种对不同病害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表现为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合计分别占65.0%、55.0%和25.0%。此外,从12种杀菌剂处理中,筛选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混剂(商品剂量5∶8)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70.0%、82.0%和85.0%以上。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预测预报及合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相关文献

[1]短葶山麦冬上发现的一种叶斑病(简报). 陈菁瑛,苏海兰,黄颖桢,陈景耀. 2010

[2]七叶一枝花种苗移栽抗病性研究. 苏海兰,郑梅霞,王长方,陈宏,王旭卉,单寄坪,肖凤友,朱育菁. 2020

[3]枇杷种质资源叶斑病抗性调查. 张小艳,许奇志,李韬,许家辉,谢丽雪,郑少泉. 2009

[4]枇杷种质资源对叶斑病的抗性及其与叶片气孔的相关性. 张小艳,许奇志,郑姗,谢丽雪,张立杰,李韬. 2015

[5]枇杷若干性状的遗传研究:Ⅱ.果实成熟期及叶片抗叶斑的遗传…. 郑少泉,蒋际谋. 1997

[6]德化县山药炭疽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陈阳,林永胜,马丽娜. 2018

[7]水葫芦的形态特征及药剂防除初步试验. 马丽娜,朱育菁,林抗美,史怀,刘波. 2010

[8]荸荠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研究. 李本金,童川拉,罗文彬,谢世勇,卢同. 2005

[9]5种杀菌剂防治健宝南瓜白粉病的药效试验. 陈阳,林永胜,周先治,马丽娜. 2019

[10]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陈文辉,林抗美,刘波. 2001

[11]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陈伟,卢学松,杨秀娟. 2021

[12]鲜食黑糯玉米新品种闽紫糯1号的选育技术报告. 卢和顶,陈山虎,童川拉,林建新,纪荣昌. 2005

[13]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 廖长见,谢迎春,林建新,张扬,林静,卢和顶,陈山虎,林海建. 2022

[14]鲜食玉米田除草剂助剂的筛选及其增效作用. 甘林,苏光秋,代玉立,韦忠耿,杨秀娟. 2021

[15]不同播期与覆膜处理对高山反季节鲜食玉米产量及生长状况影响研究. 廖长见,林建新,纪荣昌,卢和顶,陈山虎. 2009

[16]9种种衣剂对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顶(茎)腐病的防效及其安全性评价. 甘林,张扬,邹成佳,邱良妙,廖长见,李晓,何玉仙,卢和顶,杨秀娟. 2021

[17]福建省鲜食玉米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廖长见,张扬,陈山虎,许静,詹鹏麟. 2023

[18]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鞘腐病抗病性及生防菌剂防病效果研究. 阮妙鸿,郑秀琴,甘林,黄伟群,代玉立,兰成忠,杨秀娟. 2024

[19]福建荸荠枯萎病及其药剂防治研究. 李本金,童川拉,罗文彬,谢世勇,卢同.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