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西北半干旱区大豆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吕军峰 1 ; 张国宏 1 ; 郭天文 1 ; 张国平 1 ; 侯慧芝 1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马铃薯;玉米;大豆;间作;效益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1 年 30 卷 02 期

页码: 234-23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139.55元和10 282.56元,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马铃薯‖大豆间作效益最高,与3种作物单作纯收益差异极显著,值得推广。

  • 相关文献

[1]高寒阴湿旱作区马铃薯蚕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罗爱花,陆立银,谢奎忠,胡新元. 2013

[2]旱地立式深旋耕作马铃薯间作绿肥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于显枫,张绪成,马一凡,方彦杰,王红丽,侯慧芝. 2020

[3]河西绿洲灌区马铃薯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王婷,包兴国,舒秋萍,杨文玉. 2010

[4]不同栽培调控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张文伟,耿智广,黄浩钰,付金元,陆立银,李峰. 2017

[5]河西灌区小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和复种模式研究.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卢秉林,杨新强. 2015

[6]隔根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消耗特征的影响. 郑立龙,陈珩. 2017

[7]氮肥减量下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卢秉林,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吴科生,杨蕊菊. 2022

[8]不同施肥处理与间作形式对带田中玉米产量及氮营养状况的影响. 李文学,孙建好,李隆,张福锁. 2001

[9]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王婷,包兴国,胡志桥. 2010

[10]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照霞,郭贤仕,马一凡,胡自治. 2005

[11]间作绿肥饲草与减施氮肥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卢秉林,包兴国,张久东,杨新强,杨文玉,李全福,曹卫东. 2015

[12]施磷对西北沿黄灌耕灰钙土玉米/鹰嘴豆间作产量及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兰玉峰,夏海勇,刘红亮,杨思存,宋建国,李隆. 2010

[13]河西-熟制灌区玉米套甘蓝种植模式的水肥耦合效应. 胡新元. 2011

[14]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套甘蓝种植模式的水肥耦合效应. 胡新元. 2011

[15]有机无机复混肥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初报. 吴科生,车宗贤,张久东,卢秉林,杨蕊菊. 2020

[16]民勤县3种垄作甜瓜套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评价. 杨君林,车宗贤,冯守疆,赵欣楠,张旭临. 2018

[17]高寒阴湿区玉米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崔云玲,郭天文,李娟,王成宝. 2007

[18]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杨桂芳. 2017

[19]轮套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谭雪莲,郭天文,张国宏,陈光荣. 2016

[20]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陈光荣,杨文钰,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