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肃不同地理来源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与气象因子及农艺性状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如萍 1 ; 贾贞 2 ; 韦瑛 3 ; 魏野畴 4 ; 王立明 1 ; 陈光荣 1 ; 张国宏 1 ; 宋雯雯 5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2.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

3.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

4.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5.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甘肃;大豆;生育期;生态特征;气象因子;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25 年 001 期

页码: 123-13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2011-2013年甘肃5个不同生态试验点种植的161份甘肃各地大豆种质资源的生育期相关性状数据为基础,结合2011年大豆生长期的气象数据,分析甘肃不同区域大豆品种生育期相关性状分布特征,明确影响各区域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关键气象因子,以及农艺性状与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出苗至生理成熟日数(VE~R7)在75~197 d,随着材料来源地经度东移、纬度降低,大豆VE~R7平均日数及营养生长期(VE~R1)逐渐延长,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期(R/V)逐渐减小。随着种植地点由北向南,VE~R1均值逐渐缩短,R/V逐渐升高。同一区域育成品种的平均R/V均高于地方品种。汾豆8号等11个品种在多个试点VE~R7基本一致。在气象因素中,除可照时数是影响来自河西地区大豆品种VE~R7长度的最大直接因素外,平均气温>10℃的日数是影响甘肃大豆品种生育期长度的最大直接因素。VE~R7、VE~R1和R1~R7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重、底荚高度和有效分枝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关系各来源区域间并不一致。

  • 相关文献

[1]甘肃省近年来育成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区域表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雪婷,杨文雄,曹东. 2016

[2]甘肃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途径分析. 杨如萍,韦瑛,张国宏,陈光荣,张晓艳,王立明. 2020

[3]饲用高粱营养价值及人工瘤胃降解特性. 李珊珊,Li Shan-shan,Bai Yan-fu,白彦福,Wang Ting,王婷,Zhang Jiao-jiao,张娇娇,Liu Xiao-jia. 2017

[4]饲用高粱营养价值及人工瘤胃降解特性. 李珊珊,白彦福,王婷,张娇娇,刘筱嘉,丁路明,王虎成,冯强,贺春贵,龙瑞军,尚占环. 2018

[5]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彦军,王兴荣,李玥,李永生,李峰,苟作旺,张恺东,祁旭升. 2021

[6]播期对旱作区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立明,杨如萍,陈光荣,张国宏. 2019

[7]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综合评价. 王兴荣,张彦军,苟作旺,祁旭升,刘章雄. 2015

[8]论甘肃省河西地区啤酒大麦产业化前景. 王效宗. 2003

[9]甘肃省果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 张永茂. 1999

[10]甘肃高寒阴湿区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重点. 陆立银,彭忠,袁俊秀. 2003

[11]甘肃丝葚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何苏琴,李玉奇,文朝慧,孙颉. 1998

[12]甘肃中部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目标. 刘学录,张仁陟,黄高宝,柴强,杭及钦,杨封科. 2002

[13]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生理专化研究. 李继平,金社林,陈怡蓉,曹世勤,郭致杰. 2001

[14]甘肃省几种主要土壤养分状况的系统研究. 郭天文,赵良菊,李娟. 2002

[15]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张开乾. 2006

[16]关于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陈炳东,樊廷录. 2006

[17]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朱昭萍,王生林,董博. 2016

[18]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 吴正强,岳云,赵小文,陈炳东,葛玉冰. 2008

[19]甘肃苹果产业发展优势及提质增效对策. 乔德华,魏胜文,王恒炜,梁志宏,白贺兰. 2016

[20]甘肃省向日葵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贾秀苹,陈炳东,卯旭辉,葛玉彬.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