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密度和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建武 1 ; 范娜 1 ; 白文斌 1 ; 彭之东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

关键词: 密度;高粱;乙烯利;矮壮素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7 年 33 卷 05 期

页码: 6-9

摘要: 旨在确定生长调节剂施用与高粱丰产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以高粱‘晋杂18号’为材料,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化控试剂的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化控试剂喷施浓度设置4个梯度。结果表明,密度为150000株/hm~2效果最佳。处理A1B2光合速率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15.55%、22.22%和24.44%;处理A1B2叶绿素含量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7.01%、9.72%和17.06%;处理A1B2高粱产量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7.66%、9.10%和10.19%;处理A1B2株高分别比A1B1、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和CK降低了2.01%、2.76%、4.83%、6.45%、10.3%、6.21%、11.7%、13.78%、21.38%。低密度条件下,抗折力高于高密度种植条件。以处理A1B2效果最佳。适宜浓度的乙烯利、矮壮素具有促进高粱多种生理代谢和提高光合性能的作用,最终使籽粒产量增加。确定生长调节剂施用与高粱丰产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为乙烯利稀释200倍喷施和高粱种植密度为150000株/hm~2。

  • 相关文献

[1]2种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范娜,白文斌,董良利,曹昌林,彭之东,张建华,史丽娟,李光,郑殿峰,杜吉利,张盼盼. 2015

[2]4种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矮化效果的影响. 范娜,白文斌,李振海,彭之东. 2014

[3]高粱喷洒乙烯利的矮化增产效应. 高金文,宋旭东,乔富根,陈培五,温辉芹. 1990

[4]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张瑞栋,曹雄,岳忠孝,梁晓红,刘静,黄敏佳. 2018

[5]不同种植环境和密度对机械化栽培高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詹鹏杰,平俊爱,楚建强,李燕. 2019

[6]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曹雄,梁晓红,黄敏佳,申登高,李占林. 2015

[7]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杨楠,丁玉川,焦晓燕,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武萍. 2013

[8]蓖麻化控时间及剂量研究. 王宏伟,曹越,刘建军,郭志强,李红玉. 2004

[9]小麦施用矮壮素防倒增产效应. 武宗信,翁惠玉,王宏兵,苏彩虹. 1991

[10]多效唑和矮壮素对番茄苗期生长的影响. 柴文臣,冯志威. 2018

[11]多效唑和矮壮素对糜子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 李志华,穆婷婷,杨金慧,高翔. 2023

[12]蓖麻化控时间及剂量研究. 王宏伟,曹越,刘建军,郭志强,李红玉. 2005

[13]不同用量矮壮素对黍子生长的影响. 苏占明,皇甫红芳,李海. 2016

[14]脱落酸和乙烯利与采后梨枣生理及质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庞发虎,赵爱玲,余明玉,杜瑞卿,赵旗峰,马亚飞. 2015

[15]应用乙烯利促进番茄成熟增效研究. 张克强,吕慧卿,邵林生. 1997

[16]高粱种质资源不同贮藏年份的生活力及生理特性研究. 乔燕祥,周建萍,温琪汾,赵卫红. 2012

[17]晋杂18号高粱杂交制种技术. 杨伟,王呈祥,白志良,刘勇. 2005

[18]新型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X-1A的创制与饲草高粱晋草1号的选育. 张福耀. 2004

[19]山西省酿造专用高粱品种的开发应用. 吕慧卿. 2004

[20]高粱杂交种晋杂18号的特点及配套栽培技术. 杨伟.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