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长江中游宜昌至嘉鱼江段鳊食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浩 1 ; 朱峰跃 2 ; 高雷 2 ; 潘文杰 2 ; 陈大庆 2 ; 段辛斌 2 ; 刘绍平 2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2.null

关键词: 鳊;食性;浮游植物;季节变化;长江中游

期刊名称: 水生态学杂志

ISSN: 1674-3075

年卷期: 2019 年 006 期

页码: 86-9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研究鳊(Parabramispekinensis)的摄食特征,为长江中游鳊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长江中游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使用三层流刺网进行了季度采样,对鳊肠含物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共采集鳊样本213尾,体长14.5~38.0 cm、体重67.0~978.1 g,其中肠道有食物的样本182尾.结果显示:在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鳊全年摄食,且摄食强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鳊充塞度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中夏季肠道充塞度最高为5级,2、3级占52.42%;冬季最高为3级,0、1级占58.82%;春季和秋季最高充塞度均为4级,分别以1级、2级为主;鳊夏季摄食率最高(92.23%),略高于秋季(88.37%),明显高于春季(78.79%)和冬季(67.65%).饵料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其中浮游植物以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和粗壮双菱藻(Surirella robusta)为优势种群.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在不同江段无明显差异,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浮游植物出现率最高(100.00%),其他季节均以水生植物碎片出现率最高.建议在航道整治等涉水工程建设时,注重保护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浮游植物,以保护鳊等草食性鱼类的饵料生物来源.

  • 相关文献

[1]长江宜昌江段和东洞庭湖鲢、鳙饵料生物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潘文杰,郑永华,高雷,刘绍平,段辛斌,陈大庆. 2017

[2]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特征. 李世健,范振华,任玉芹,陈大庆,刘绍平. 2012

[3]珠江斑鳠的食性. 胡隐昌,陈焜慈,李恒颂,邓国成,邬国民,李大疆. 2003

[4]东海带鱼食性的季节变化. 林龙山,张寒野,李惠玉,程家骅. 2006

[5]阳澄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丁娜,周彦锋,宋江腾,蒋书伦,葛优,金贝,尤洋. 2015

[6]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张彭如雁,李德亮,戴媛媛,高燕,张晶伟. 2016

[7]铜围网大黄鱼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周龙龙,平仙隐,李磊,沈盎绿. 2018

[8]嬉子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周彦锋,王晨赫,刘凯,尤洋. 2017

[9]长江口东滩湿地不同盐沼植被样地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张衡,叶锦玉,张瑛瑛,康伟,彭建新,张建明. 2018

[10]长江下游鳊种群生长及繁殖特性. 刘思磊,王银平,李佩杰,曹过,汪雷,代培,胡敏琦,刘凯. 2021

[11]长江中游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陈会娟,汪登强,段辛斌,陈大庆,刘绍平,李云. 2016

[12]珠江斑鱯食性的调查与分析. 胡隐昌,邬国民,陈焜慈,李恒颂,邓国成,李大疆. 2000

[13]广东鲂仔幼鱼生长与食性的研究. 谢刚,叶星,许淑英,潘德博,庞世勋,祁宝伦,苏植蓬. 2000

[14]长江中游洪湖段仔鱼昼夜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郭国忠,高雷,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唐洪玉. 2017

[15]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及仔稚鱼时空分布. 李世健,陈大庆,刘绍平,范振华,任玉芹,段辛斌. 2011

[1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长江中游水质分析. 董春燕,周运涛,李君轶,杨海乐,喻亚丽,沈丽,吴金明. 2021

[17]长江中游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莎,熊飞,王珂,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2015

[18]长江中游航道整治悬浮物对水生生物影响预测分析——以新洲至九江河段为例. 黄翠,刘明典,刘绍平,陈祖欣,梁先友. 2019

[19]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刘明典,高雷,田辉伍,朱峰跃,汪登强,陈大庆,刘绍平,段辛斌. 2018

[20]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区沉积物及有机质变化. 郭杰,王珂,段辛斌,陈大庆,刘绍平,黄成涛,李明,陈祖欣.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