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粳稻资源‘热粳35’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兴星 1 ; 郑剑 1 ; 周军杰 2 ; 秦小健 1 ; 南文斌 2 ;

作者机构: 1.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环境适应分子生物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环境适应分子生物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水稻;SSR;籼粳杂种;农艺性状;QTLs定位

期刊名称: 植物生理学报

ISSN: 2095-1108

年卷期: 2016 年 08 期

页码: 1176-11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QTL定位方法揭示耐热高产粳稻重要农艺性状QTL的遗传信息,获得其主效QTL连锁标记,为进一步揭示其分子机理和耐热高产粳稻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以水稻籼粳交‘热粳35’ב协青早B’F_2群体作为遗传材料,选用MapMaker3.0软件绘制包含156个多态性SSR标记F_2图谱,采用DPS软件ANOVA分析和WinQTLCart 2.50软件的复合区间(CIM)和多重区间(MIM)作图法,对亲本、F_2群体重要农艺性状进行T测验、相关分析、QTL定位及其上位性分析。结合已发表文献和水稻公共数据库(www.gramene.org)确定本研究检测QTL物理位置的可靠性和创新性。结果发现,所有性状在双亲间呈极显著差异,在F_2群体呈双向超亲分离、近似正态分布,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共检测到24个QTL,LOD值介于3.02~12.25,加性效应值在–31.33~18.01,显性效值在–21.15~50.54,单个QTL贡献率为7.15%~70.56%。共检测到8个一因多效QTL区间,检测到5对上位性QTLs,所定位QTL位点不在前人报道物理区间,‘热粳35’表现出独特遗传模式,其重要农艺性状QTLs以加/显性效应为主、上位性效应为辅。

  • 相关文献

[1]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杨杰,翟虎渠,王才林,仲维功,邹江石,池桥宏,万建民. 2005

[2]三个灿粳杂种水稻的磷钾营养特性分析. 吕川根,谷福林. 1992

[3]水稻亚种间杂种F_1低温敏感不育基因的差异显示. 郭士伟,程艳军,高东迎,刘蔼民. 2007

[4]水稻籼粳杂种光合作用对强光适应力的比较研究. 傅春霞,李黄振,谭秀云,童红玉. 1990

[5]8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有效性的验证及评价. 张亚东,朱镇,陈涛,赵庆勇,周丽慧,于新,王才林. 2012

[6]利用SSR标记建立杂交水稻分子指纹图谱数据库. 张彦,郭士伟,何冰,高东迎. 2006

[7]花粉管介导的转bar基因水稻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赵凌,王才林,朱镇. 2003

[8]大田评价水稻耐盐碱性的农艺性状指标研究. 周根友,汪娟,赵祥强. 2017

[9]水稻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相关特性. 龚红兵,陈亮明,刁立平,盛生兰,林添资,杨图南,张荣铣,曹树青,翟虎渠,戴新宾,陆巍,许晓明. 2001

[10]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赖上坤,陈春,赖尚科,王磊,陈卫军. 2018

[11]增强UV-B辐射对光氧化水稻812HS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王林叶,吉冰璇,曾彦达,张启军,张美萍,吕川根. 2020

[12]粳稻新品种(系)在淮安引种试验研究. 王健,袁彩勇,李刚,程保山. 2020

[13]猪粪沼液施用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侯福银,杨智青,金崇富,时凯,安晨,陈长宽. 2022

[14]2020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水稻区域试验. 衣政伟,侯凡,胡中泽,唐昌华. 2022

[15]泰州地区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衣政伟,王显,冯亚明,胡中泽,张培通,秦晓平,焦庆清. 2018

[16]直播和机插方式下9个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比较分析. 郭新亚,陈春,许芳,陈卫军. 2023

[17]利用已测序水稻品种分析其农艺性状基因座. 张启军,梁永书,叶少平,邓其明,王玲霞,李平,虞德容,邹江石,吕川根. 2006

[18]花粉管介导的转bar基因水稻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赵凌,王才林,朱镇. 2004

[19]太湖稻区粳稻地方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 李余生,王杰,王艳平,管荣展,张红生. 2006

[20]长江下游地区不同水稻品种两种行距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特征. 衣政伟,王晓兵.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