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海南岛海尾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的调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亚军 1 ; 王先明 1 ; 程贤松 1 ; 魏盟智 1 ; 李江月 1 ; 朱为菊 1 ; 邓晓东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省海洋生物资源功能性成分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海尾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优势种;冗余分析

期刊名称: 热带生物学报

ISSN: 1674-7054

年卷期: 2020 年 11 卷 003 期

页码: 257-265

摘要: 于2018年7月和9月,对海南岛海尾湾近岸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群落结构、优势种种类、多样性特征和水质进行调查.本研究共设12个调查站位,进行了夏秋2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夏秋两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119种和114种,其中硅藻类占多数.夏秋两季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分别为7种和10种,其中旋链角毛藻、角毛藻属和尖刺拟菱形藻在夏秋两季均为优势种.夏季时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6.15×106个·m-3,夏季的平均细胞密度比秋季的约高10倍.夏秋两季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分别为5.3和5.52,差异不大;秋季的多样性指数(4.19)和均匀度指数(0.76)均高于夏季的多样性指数(3.27)和均匀度指数(0.56).调查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尾湾海域生态环境优良,海尾湾夏季浮游植物与活性硅酸盐、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与亚硝酸盐呈显著负相关;秋季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值,说明海尾湾浮游植物主要受硅、氮元素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结果 表明,海尾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体营养盐密切相关,应加强海尾湾陆源污水的排放管理,保护好海尾湾的近海环境.

  • 相关文献

[1]2019-2020年海南海尾湾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调查分析. 贺长皓,李亚军,张秀霞,曾茹,黄晓晴,费小雯,邓晓东. 2022

[2]陵水湾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调查. 曾茹,李亚军,何金曼,黄晓晴,邓晓东. 2021

[3]三亚湾春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程贤松,李亚军,李兴涵,李江月,黄晓晴,邓晓东. 2021

[4]美济礁近岸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亚军,王先明,程贤松,魏盟智,邓晓东. 2020

[5]基于Illumina MiSeq的海南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李智杰,费小雯,田冶,张秀霞,何丽敏,伍丽娴,邓晓东. 2024

[6]培养基与光照对沼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影响. 王瑞霞,何明高,宋松泉. 2010

[7]生物炭耦合芽孢杆菌对小白菜根际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李启彪,张雪姣,徐磊,胡永华,徐志军. 2025

[8]海南橡胶园捕食螨种类调查及优势种评价. 郝慧华,李国寅,崔志富,孙君梅,詹道仪,张方平,彭正强. 2020

[9]海南茄子田昆虫群落结构与时序动态. 赵海燕,秦双,吉训聪,唐良德. 2015

[10]海南不同市县旱田代表性杂草发生规律研究. 范志伟,张建华,程汉亭,黄乔乔,李晓霞,刘丽珍,沈奕德. 2014

[11]淮河流域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朱为菊,庞婉婷,尤庆敏,王全喜. 2017

[12]应用吸光度比值法识别硅藻和甲藻. 李春丽,张前前,王磊,王修林,吴莉宇. 2007

[13]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 洪鹏,曾茹,何金曼,李智杰,李亚军,张秀霞,闫佳,邓晓东. 2024

[14]海南省红沙港海水中浮游植物现状调查. 朱白婢,陈宏,李春强,刘志昕,彭明. 2007

[15]抗、感青枯病桑树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武华周,娄德钊,涂娜娜,耿涛,卢芙萍,吉训聪,王树昌. 2020

[16]施肥方式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蔡杰,张洁,喻珊,林洪鑫,李开绵,陈松笔,欧文军. 2022

[17]入侵害虫螺旋粉虱的田间种群动态及其对本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陈丽云,朱麟,肖彤斌,陈绵才,林珠凤,符悦冠. 2010

[18]幼林胶园覆盖葛藤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贺军军,张华林,罗微,张培松,李文秀,罗萍. 2021

[19]芒果花果期蓟马群落结构变化. 韩冬银,李磊,牛黎明,张方平,陈俊谕,叶政培,王建赟,符悦冠. 2023

[20]连作年限对香蕉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钟爽,何应对,韩丽娜,周兆禧,马蔚红,曾会才,金志强.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