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大豆杂种优势高优势组合筛选及稳定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志新 1 ; 郭泰 1 ; 齐宁 1 ; 张荣昌 1 ; 胡喜平 1 ; 吴秀红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杂种优势;稳定性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01 年 17 卷 02 期

页码: 27-29

摘要: 经过 1996~ 2 0 0 0年 5年的研究 ,共配制杂种优势测定组合 199个 ,通过第一次产量鉴定表明 ,大豆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并筛选出F1超高亲、超对照优势率均为正值 ,且二者平均值大于 10 %的较强优势组合 16 1个 ,占全部组合的 80 .9%。F1超高亲、超对照优势率均大于 2 0 %的高优势组合 6 9个占全部组合的 34%。并通过第二次产量鉴定进一步筛选出稳定的高优势组合4个 ,即合 96 6 1、 96 72、 9731、 9714 3。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 ,大豆杂种优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在不同年度、不同地点优势率变化不大 ,且趋势一致。

  • 相关文献

[1]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分析. 王志新,郭泰,赵丽梅,吴秀红,彭宝,郑伟,李灿东,刘忠堂,韩世峰. 2010

[2]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高优势组合选配的研究 Ⅰ.F_1代子粒产量的杂种优势与高优势组合选配. 王曙明,孙寰,王跃强,赵丽梅,李楠,付连舜,李卫东,齐宁,邢邯,李磊. 2002

[3]基于产量相关性状SSR分子标记的大豆杂种优势群划分. 雷蕾,关哲允,曹士亮,王玉民,林春晶,彭宝,刘鹏,赵丽梅,李志刚,张春宝. 2022

[4]七个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金振国,高利,孙艳杰,石运强,邵勇,魏国才,南元涛,邵珊珊,史淑春. 2018

[5]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研究的发展策略. 冷春旭,王玉杰. 2019

[6]基于配合力和遗传距离的甜高粱杂种优势预测. 王黎明,严洪冬,焦少杰,姜艳喜,苏德峰,孙广全. 2020

[7]高加索蜜蜂品种保存与应用研究. 吕云岭,谭垦,刘翔伟,赵占鳌,王静. 2014

[8]白嗉黑鸭杂交利用效果的研究. 董佳强,马志刚,霍明东,郭文凯,陈志峰. 2021

[9]导入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选育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研究. 闫淑琴,苏俊,李春霞,龚士琛,宋锡章,李国良,扈光辉,王明泉,张长胜,李旭媛. 2006

[10]杂种优势早期预测研究进展. 温玲. 2003

[11]西瓜苗期生理指标与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研究. 于锡宏,温玲,夏妍,王雪. 2004

[12]大豆种间杂交异黄酮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毕影东,李炜,林红,肖佳雷,李琬,杨雪峰,来永才. 2012

[13]我国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杂种优势的演变. 王晓东,傅迎军,孙殷会,张庆娜,王晓梅. 2017

[14]东北大豆丰产种质的拓宽与改良——Ⅰ.品种间杂交F_1代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黄承运,满为群,陈怡,杜维广,栾晓燕,张桂茹,谷秀芝,王彬茹. 1993

[15]春小麦杂种优势测定与利用的研究. 王岩,刘树仁,翟玉洁,刁艳玲. 1997

[16]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 范丽娟. 2014

[17]Su1型甜玉米杂种优势分析. 王立秋. 1997

[18]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王振华,赵英男,孙广全,张林,邸宏. 2011

[19]外引矮秆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刘海燕,马宝新,孙善文,王俊强,蒲子钢. 2010

[20]晒烟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及杂种优势的利用. 董清山.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