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亓晓蕾 1 ; 鲍印广 2 ; 李兴锋 2 ; 钱兆国 2 ; 王瑞霞 2 ; 吴科 2 ; 王洪刚 3 ;
作者机构: 1.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3.;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八倍体小偃麦;GISH;染色体构成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7 年 07 期
页码: 967-9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培育新的八倍体小偃麦,对于利用偃麦草遗传物质进行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选育出的10个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256、山农TE259、山农TE261、山农TE262、山农TE263、山农TE265、山农TE266、山农TE267-1、山农TE270和山农TE274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结果表明,10个八倍体小偃麦绝大多数单株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个别单株含有54或55条染色体;大多数2n=56单株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为2n=28II,少数花粉母细胞存在单价体、三价体或四价体,后期I染色体可均等分向两极,仅有极少数细胞出现染色单体提前分离等现象;10个八倍体小偃麦均含有普通小麦的全套染色体和中间偃麦草的1个混合染色体基组,其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由来自中间偃麦草3个不同染色体基组的染色体构成的混合染色体基组,其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St+8J~S+2J+2J-St、2St+8J~S+4J、2St+8J~S+2J+2J-St、2St+8J~S+2J+2J-St、2St+8J~S+2J+2J-St、6St+4J~S+2J+2J-St、4St+6J~S+2J+2J-St、2St+8J~S+4J、2St+8J~S+4J和4St+6J~S+4J,与目前已报道的八倍体小偃麦均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这些新型八倍体小偃麦的研究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相关文献
[1]DNA分子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在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别同德,张伯桥,高德荣,程顺和,马谈斌. 2008
[2]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刘佳莹,刘晓强,曲云峰,姜博,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李集临,张延明. 2018
[3]Construction of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Alien Chromatin in Crop Plant. Zhang, Yanming,Xu, Ying,Zhang, Wenjing,Jiang, Luming,Li, Jilin,Zhang, Yanming. 2011
[4]“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孙连发,张延滨,何孟元,卜秀玲,韩方普,辛志勇,马有志. 2001
[5]寒地多年生小麦的选育与细胞遗传学分析. 赵海滨,张延明,史春龙,闫小丹,田超,厉永鹏,李集临. 2012
[6]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王洪刚. 2005
[7]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 2007
[8]寒地多年生麦草新种质的形态学分析与细胞学检测. 陈平,何莉,尚晨,李佶恺,张海玲,李集临,张延明. 2017
[9]小麦种质资源SNTE0537与原始亲本叶表皮微观形貌特征的比较. 林小虎,陈于和,张志雯,秦素平,周印富,东方阳,王洪刚. 2009
[10]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郑晓雯,高居荣,李兴峰,王洪刚. 2005
[11]小偃麦种质系SN0606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 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 2007
[12]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不亲合性和不育性的探讨. 李春宇,周璇,闫小丹,赵海滨,李集临,张延明. 2014
[13]中间偃麦草种质改良及基因组学育种研究进展. 蒋勃,张淑欣,王惠,史玥,李紫琪,朱蕾,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李新玲,张延明. 2020
[14]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程舒唯,王惠,赵心宇,于晓宁,高岐玉,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丁佳蕊,张会新,张延明. 2023
[15]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在Ⅴ.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及回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韩方普,张延滨,李集临,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 1993
[16]“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孙连发,张延滨,何孟元,卜秀玲,韩方普,辛志勇,马有志.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水肥措施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者:申晓慧;姜成;冯鹏;张华;李增杰;郑海燕;王强;王洪刚
关键词:大豆;产量;农艺性状
-
小麦种质资源SNTE0537与原始亲本叶表皮微观形貌特征的比较
作者:林小虎;陈于和;张志雯;秦素平;周印富;东方阳;王洪刚
关键词: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微观特征
-
水分对玉米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作者:孟宪欣;王洪刚;方仁柱
关键词:玉米;水分;种子;发芽
-
玉米果穗秃尖性状遗传分析
作者:孟昭东;张发军;丁照华;孙琦;汪黎明;郭庆法;王洪刚
关键词:玉米;秃尖类型;结实习性;显性遗传;重叠作用
-
温度对玉米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作者:王洪刚;李丹;李杨
关键词:玉米;温度;种子;发芽
-
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作者: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
关键词:小麦;SSR标记;中间偃麦草;通用性;遗传差异
-
小偃麦种质系SN0606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
作者: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SN0606;细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