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培肥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相关参数的变化与敏感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利民 1 ; 邱珊莲 1 ; 林新坚 1 ; 黄东风 1 ; 李卫华 1 ; 邱孝煊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培肥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相关参数;敏感性分析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12 年 32 卷 18 期

页码: 5930-593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闽东地区茶园培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和微生物熵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其他土壤参数、茶叶理化性状的相关性。试验设6个处理: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O)1/2L)和不施肥(CK)。研究结果显示:(CO)1/2L、CL和O等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1.87、1.26、1.49倍,微生物量氮增加了2.18、1.32、1.70倍,而处理C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减少了0.46、0.59倍;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大小顺序为O>(CO)1/2L>CL>(CO)1/2>CK>C。可见,该区处理O和(CO)1/2L的培肥效果较佳。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量碳及其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分别和土壤脲酶、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水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它们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茶园土肥力变化的敏感指标。

  • 相关文献

[1]红黄壤茶园不同培肥模式的土壤理化效应. 王利民,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邱孝煊. 2012

[2]不同培肥模式下闽东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特征. 王利民,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范平. 2015

[3]沼液对种植狼尾草的山地红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钟珍梅,黄秀声,翁伯琦,宋亚娜,黄勤楼,陈钟佃,冯德庆. 2015

[4]不同培肥模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LIN Xin-jian,林新坚,LIN Si,林斯,QIU Shan-lian. 2012

[5]五个决明属牧草品种辐射育种适宜剂量的研究. 郑向丽,徐国忠,詹杰. 2007

[6]欧洲株和美洲株PRRSV的理化特性和致病性比较. 黄梅清,郑敏,陈仕龙,车勇良,江斌,王隆柏,魏宏,周伦江,庄向生,陈少莺. 2012

[7]福建省稻瘟病菌的致病型及其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研究. 杜宜新,李科,杨秀娟,阮宏椿,甘林,陈福如.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