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婷 1 ; 樊景胜 1 ; 连永利 1 ; 曲忠诚 1 ; 赵索 1 ; 徐莹莹 1 ; 高盼 1 ; 杨慧莹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关键词: 青贮玉米;密度;不同品种;产量;品质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20 年 01 期
页码: 49-51
摘要: 为提高齐齐哈尔地区青贮玉米生产效益,以7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3个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高的种植密度反而降低玉米的生物产量。粗脂肪与粗蛋白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生物产量及品质等相关性状,适宜齐齐哈尔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为阳光1号,龙牧6号,龙巡32。其中阳光1号、龙牧6号适宜种植密度为6.25万株·hm~(-2),龙巡32适宜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
- 相关文献
[1]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高油10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学俭,张宝龙,张长勇,马延华. 2012
[2]不同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杨耿斌,谭福忠,王新江,刘兴焱,杨广东,何长安. 2006
[3]密度对龙青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李树军,孙太靖,金玲. 2009
[4]绥化市不同水稻品种旱种比较试验. 刘立超. 2018
[5]轻度盐碱地氮肥水平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徐艳霞,丁昕颖,黄新育,李旭业,杨曌,周景明,蓝岚,王俊强. 2017
[6]杀菌剂在青贮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兰英,赵秀梅,刘悦,李青超,王立达,刘洋. 2024
[7]施肥对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魏丹. 1999
[8]矿质镁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李晓鸣,王玉峰. 1999
[9]酸化矿质混配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英. 1999
[10]寒地水稻不同群体密度品质优化研究. 江海,王秋菊,赵宏亮,王萍,姜辉,孟英,张毓,黄莹. 2010
[11]不同种植密度对抗线虫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冰,朱洪德,李肖白,任翠梅,崔洪秋,刘德福,杨柳. 2013
[12]肥料和密度对寒地早熟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马波. 2021
[13]栽培措施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冯丽娟,朱洪德,于洪久. 2008
[14]品种、密度、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冯丽娟,朱洪德,于洪久,王春凤. 2007
[15]施肥和种植密度对5个燕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宋雨桐,王建丽,刘杰淋,朱瑞芬,韩微波,钟鹏,邸桂俐,申忠宝. 2020
[16]行距和密度对半矮秆大豆‘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盖志佳,赵文军,杜佳兴,刘婧琦,蔡丽君,张伟,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张振宇,赵桂范,张敬涛,张洪旭. 2017
[17]不同肥密因素下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的表现. 王聪,杨克军,魏金鹏,唐春双. 2016
[18]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明泉. 2014
[19]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郑伟,韩旭东,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郭美玲,张茂明,王庆胜. 2015
[20]高纬寒地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蔡鑫鑫,吕晓丽,谭娟,王舒,张崎峰.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技术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杨慧莹;王宇先;高盼;徐莹莹;张巩亮;闫锋;董扬;申惠波
关键词:黑龙江省;浅埋滴灌;大豆;水分利用效率;产量
-
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选育
作者:周超;王俊强;韩业辉;徐婷;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于运凯
关键词:玉米;嫩单47;选育;特征特性;早熟;高产
-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作者:高盼;王宇先;李欣洁;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张巩亮
关键词:半干旱区;秸秆还田方式;土壤富里酸;荧光结构
-
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高盼
关键词:深松;秸秆覆盖还田;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产量
-
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张巩亮;申惠波;刘玉涛;徐婷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施氮量;有机氮组分;玉米产量
-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谷子种子及幼苗活力的影响
作者:闫锋;董扬;赵富阳;侯晓敏;李清泉;王冰雪;周超;杨慧莹;范国权;刘凯
关键词:谷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甲基磺酸乙酯(EMS)
-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作者: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荧光结构;东北黑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