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矮败小麦在高产、超高产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温辉芹 1 ; 张立生 1 ; 程天灵 1 ; 李生海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关键词: 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改良;小麦品系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07 年 35 卷 02 期

页码: 18-2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基因m s2和矮秆基因Rht10的紧密连锁体,是一种具有矮秆性状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是小麦遗传改良极为有效的工具,利用它特别适用于多亲本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育种,简化并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进程,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已育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异种质及优良品系。通过高产超高产基础群体组建及群体改良,成功选育出品2、品4、品7、品10、品13及品14等优良超高产品系,其中,品2平均产量达到8307.0 kg/hm2,比对照增产21%,品7平均产量达到8 244.0 kg/hm2,比对照增产20%。

  • 相关文献

[1]轮回选择对矮败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王敏,姬虎太,张定一,曹勇,马小飞,李晓丽,姜兰芳,郑彩平. 2018

[2]轮回选择对不同遗传背景矮败小麦的性状影响. 王敏,姬虎太,张定一,曹勇,马小飞,李晓丽. 2014

[3]对一些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古晓红,骈跃斌,牛瑜琦,张丽娜,张红刚,梁增浩,韩斌,任永康. 2015

[4]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太114的选育. 张立生,温辉芹,程天灵,裴自友,李雪,朱玫,李锐,郭明慧. 2017

[5]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山西的利用与研究进展. 温辉芹,裴自友,侯美莲,张立生,程天灵,李雪,朱玫. 2015

[6]晋春14号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郭凤琴,马慧英,孙振,罗志长,安建勇. 2000

[7]矮败小麦与小偃麦亚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通报. 郭凤琴,郭庆瑞. 2002

[8]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研究——两种轮回选择方案对小麦群体改良的效应. 王振富,双志福,张瑞仙. 1991

[9]大豆隐性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及轮回选择. 李莹,李原萍. 1992

[10]小麦轮回选择的初步实践. 王振富,双志福,张瑞仙,降彩霞. 1987

[11]轮回选择在玉米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及方法. 董民堂,闫彩清,李凌雨,王学雄. 2004

[12]轮回选择方法对运轮2号的改良效果. 陈朝辉,王安乐,解翠萍,董喜才,党德宣,林何莺. 2013

[13]运用半同胞轮回选择法对‘运轮1号’相关性状的改良效果分析. 党德宣,陈朝辉,林何莺,董喜才,张相斌,李圳,苏东涛,李兆斌,解翠萍. 2018

[14]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从事轮回选择的研究. 仇松瑛,许钢坦. 1994

[15]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特性的遗传基础及轮回选择效应研究. 王安乐,陈朝辉,王娇娟,邵新胜,魏国英. 1998

[16]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回交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双志福,王振富,张瑞仙. 1991

[17]近红外分析方法在玉米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卢宝红,张义荣,魏良明,杜如珊,刘华伟,李建生. 2005

[18]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特性的遗传基础及轮回选择效应研究. 王安乐,赵德发,陈朝辉,王娇娟,邵新胜,魏国英. 2000

[19]运轮1号玉米群体轮回选择改良效果. 陈朝辉,王安乐,解翠萍,董喜才,党德宣,韦晋晋,赵晋鹏.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