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苜蓿、绿豆与玉米间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佳宁 1 ; 杜君 2 ; 郭孝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苜蓿;绿豆;玉米;间作;土壤养分

期刊名称: 磷肥与复肥

ISSN: 1007-6220

年卷期: 2022 年 006 期

页码: 45-48

摘要: 以苜蓿、绿豆与玉米间作为对象,探明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为豆科与玉米间作的生产实践和稳定优质饲草来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相比,苜蓿单作和绿豆单作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其中,绿豆单作土壤w(有机质)显著提高13.09%,苜蓿单作土壤w(碱解氮)显著提高28.51%,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w(速效钾),分别降低23.90%和10.60%。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模式下,与玉米单作和豆科作物单作相比,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苜蓿与玉米间作和绿豆与玉米间作均能显著提高土壤w(速效钾),分别提高40.94%和34.92%。豆科作物单作或与玉米间作对土壤pH影响不明显。

  • 相关文献

[1]玉米与不同植物间作对田间氨挥发的影响. 聂胜委,陈源泉,隋鹏,高旺盛,黄坚雄,李媛媛,熊杰,史学朋,吴雪梅,孙自广. 2011

[2]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 刘天学,张绍芬,赵霞,李潮海. 2008

[3]不同技术措施对降水利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武继承,王志和,何方,杨稚娟,薛毅芳. 2005

[4]粉垄耕作对小麦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聂胜委,张玉亭,张巧萍,郭庆,汤丰收,王洪庆,何宁. 2017

[5]绿豆与甘薯嫁接的研究. 孟昭璜,芦翠乔. 1989

[6]绿豆品种郑绿11号高产栽培技术. 杨育峰,李君霞,代小冬,秦娜,王雁楠,朱灿灿,徐心志,王春义,杨晓平,杨国红. 2018

[7]绿豆品种郑绿16号的选育及机械化生产技术. 王春义,朱灿灿,秦娜,宋迎辉,代书桃,陈宇翔,李君霞. 2020

[8]一次性收获绿豆品种郑绿8号的特征特性及机械化栽培技术. 杨国红. 2010

[9]绿豆优异种质综合评价. 程须珍,王素华,田静,李翠云,韩粉霞. 1999

[10]绿豆籽粒光泽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阎家廉,李安智,赵炳宜. 1991

[11]绿豆中螺螨酯残留的HPLC/MS/MS法检测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臧娅磊,李萌,吴绪金,张可松,郑先福. 2023

[12]花荚期干旱对不同绿豆品种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马春业,秦娜,朱灿灿,代书桃,宋迎辉,王春义,赵月强,孟凡奇,刘会霞,李君霞. 2021

[13]不同类型及品种油菜与小麦间作效应研究. 文雁成,宋文光. 1993

[14]铅冶炼污染石灰性土壤上冬小麦间作伴矿景天的探讨. 卢一富,李真理,阮心玲,李会勇,张红毅,田会阳,李立平. 2015

[15]小麦间作豌豆和挥发物释放结合不同器械施药对麦田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谭晓玲,闫甲,苗进,孙靖轩,陈巨莲. 2021

[16]葡萄与小麦间作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 吕中伟,王鹏,刘德畅,韩永平,许领军,朱伟. 2010

[17]中原地区苜蓿半干窖贮料的调制技术. 卡哈尔曼·恰依扎旦,冯长松,孙全友,王琳燚,李绍钰,盛卫东. 2013

[18]优质苜蓿干草在奶牛日粮中的功能与效益评价. 闫祥洲,朱世晨,祁鹏,冯长松. 2015

[19]苜蓿SKU5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在秋眠中的作用. 杜红旗,徐照学,房卫平,冯长松,娄治国,袁华祎. 2019

[20]苜蓿细胞周期蛋白CYCD5;1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秋眠性机理研究. 杜红旗,房卫平,娄治国,徐照学,冯长松.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