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广东省稻区越冬代大螟种群动态监测及遗传多态性差异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吴阳刚 1 ; 袁龙宇 1 ; 黄德超 2 ; 李燕芳 1 ; 肖汉祥 1 ; 张振飞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广东省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

关键词: 越冬代大螟;虫量;监测;地理种群;遗传分化;COI;COII;基因流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23 年 005 期

页码: 1120-11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制订行之有效的大螟Sesamia inferens区域综合防治策略,2018—2022年对广东省珠三角稻区、粤东稻区、粤西稻区和粤北稻区9个市的越冬代大螟进行调查和采样,于室内对样品进行DNA提取、扩增和序列分析,采用线粒体COI、COII等分子标记技术对越冬代大螟进行单倍型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2年广东省稻区越冬代大螟虫量很高,粤东稻区和珠三角稻区平均虫量均大于大发生量。在越冬代大螟幼虫线粒体COI基因样本中共检测出20个单倍型,89个多态位点,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840,固定系数为0.473,基因流为0.56,总群体的Tajima’s D值为-1.965,Fu’s Fs值为-2.454。在越冬代大螟幼虫线粒体COII基因样本中共检测出19个单倍型,372个多态位点,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790,固定系数为0.816,基因流为0.11,总群体的Tajima’s D值为3.224,Fu’s Fs值为54.260。表明广东省不同稻区越冬代大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较高,亲缘关系近,但存在着遗传分化现象,种群间遗传分化现象主要原因为遗传漂变,种群未经历明显扩张。

  • 相关文献

[1]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荔枝蒂蛀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常虹,高燕,王思威,王潇楠,刘艳萍. 2023

[2]基于EST-SSR的广东与广西茶树资源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比较分析. 乔小燕,乔婷婷,周炎花,金基强,马春雷,姚明哲,陈亮. 2011

[3]不同产地瓠瓜品种ITS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芹,谢大森,彭庆务,罗少波,郭巨先,邓沙沙. 2014

[4]柚类品种遗传相互关系的RAPD标记研究. 张太平,彭少麟,王峥峰,凌定厚,甘廉生. 2001

[5]广东高州7个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陈雨,潘大建,曲延英,范芝兰,陈建酉,李晨. 2008

[6]用SSR标记分析高州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李晨,潘大建,毛兴学,涂从勇,周汉钦,范芝兰,李晓方. 2006

[7]猪口蹄疫○型合成肽疫苗诱导的免疫抗体的监测. 李儒曙,伍时达,冷和平,赵庆文,游淼. 2012

[8]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的思考. 骆浩文,黄樑. 2005

[9]饲料中五氯酚钠溯源监测分析. 田志梅,马现永,崔艺燕,邓盾,容庭,刘志昌,王刚. 2018

[10]广东县市农业科技进步考核监测体系构建. 洪建军,梁俊芬,万忠,罗军. 2013

[11]广东农田杂草防控的问题与对策. 张纯,郭文磊,张泰劼,田兴山. 2020

[12]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张治军,吴青君,杜予州,张宏瑞,于毅,王恩东,王鸣华,王满囷,童晓立,吕利华,谭新球,付卫东. 2011

[13]广东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变异动态研究. 曾列先,黄少华,伍尚忠. 2001

[14]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新致病型的发现及致病性测定. 曾列先,朱小源,杨健源,伍圣远,陈珍,陈深. 2005

[15]粤中地区小菜蛾对啶虫隆的抗性监测及治理对策. 陈焕瑜,胡珍娣,冯夏,李振宇,张德雍. 2010

[16]小菜蛾系统调查及抗药性监测方法. 李振宇,吴青君,张帅,章金明,陈焕瑜,包华理,胡珍娣,张启国. 2014

[17]甘薯种质资源种植保存动态监测研究. 张雄坚,房伯平,符史立,陈景益,安康,曹培安.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