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东北三省水稻干湿交替灌溉模式适宜性分区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晓煜 1 ; 杨晓光 2 ; Tao Li 2 ; 张天一 2 ; 刘涛 2 ; 项洪涛 2 ; 孙翌晨 2 ; 刘志娟 3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悉尼大学

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悉尼大学

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悉尼大学;

关键词: 灌溉;模型;土壤水分;东北三省;水稻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适宜性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111-12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节水灌溉模式在东北水稻种植区的适宜性,该文基于东北三省水稻种植区1981-2016年县域气象资料、水稻作物资料以及土壤资料,利用调参验证后的ORYZA(v3)水稻模型,模拟了过去36a淹水灌溉(flood irrigation,FL)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iv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WD)2种灌溉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产量的高产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效性,综合分析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在研究区域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16年2种灌溉模式下,研究区域水稻平均产量显著增加,呈由西南向东北减少空间变化特征;过去36a水稻耗水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空间上整体呈西高东低;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显著提高趋势,淹水灌溉模式下分布南低北高,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整体东高西低。2)与淹水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研究区域内水稻产量减少1%~19%,平均减少11%,但水稻耗水量可降低3%~26%,平均为15%,研究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3)干湿交替灌溉模式最适宜区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辽河平原南部、吉林省扶余-蛟河一线及延吉地区、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东南部,适宜区集中在辽宁省辽河平原南部凌海、海城等地区、吉林省中部的永吉-磐石-柳河口一线以及黑龙江省中东部的方正、富锦等地区,次适宜区位于辽宁省东部灯塔、开原等地区,吉林省镇赉、双辽地区及黑龙江省中东部铁力、饶河地区,较适宜区分布在辽宁省东北部铁岭、清原等地区,吉林省长白、洮南及黑龙江省西部富裕-林甸-安达一带。研究区域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对节约水资源及保证水稻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 相关文献

[1]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土壤剖面氮库变化及平衡特征. 王娜,范美蓉,刘双全,赵士诚,赵英,仇少君,何萍,周卫. 2016

[2]东北三省水稻品质差异性比较. 李辉,张瑞英,戴常军,兰静. 2013

[3]东北三省近年育成粳稻品种穗部性状比较分析. 刘丹,柴永山,孙玉友,魏才强,解忠,李洪亮,张巍巍. 2015

[4]深耕对黑土水分特征及动态变化影响. 王秋菊,刘峰,焦峰,常本超,贾会彬. 2018

[5]白浆土大豆需水耗水特征研究. 赵桂范,刘婧琦,贾会彬,申晓慧,王谦玉,张敬涛,王振营. 2011

[6]盐化草甸土春秋整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刘峰,常本超,姜辉,孙兵,刘艳霞,焦峰. 2018

[7]减肥配施微生物菌剂对五优稻四号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肖明纲,杨贤莉,孙兵,迟立勇,张擘,赵北平,李明贤. 2020

[8]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初探. 白良明,张凤鸣. 2001

[9]北方早粳主要性状相关通径的分析. 柴永山. 2001

[10]三棱草发生密度与水稻产量关系. 徐大田,权明顺,李文成,张子丰,黄元巨. 2000

[11]苏达盐渍土种稻“浅晒浅湿”型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曹丽萍. 2005

[12]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王秋菊,李明贤,赵宏亮,迟力勇. 2008

[13]黑龙江西部地区水稻综合节水技术研究. 徐莹莹,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王俊河,于海林. 2019

[14]无人机喷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关宪任. 2017

[15]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 赵泽松,黄琰,马春梅,龚振平,杨悦乾,宋秋来,董守坤,张磊. 2010

[16]白浆土某些物理性质的研究Ⅱ.土壤抗剪强度及脆性. 刘婷婷,匡恩俊,高中超,刘峰. 2012

[17]白浆土某些物理性质的研究III.白浆土微结构及孔隙特征. 刘婷婷,高中超,匡恩俊,刘峰. 2012

[18]寒地玉米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热动态. 李梁,于洋,姜宇博,郝玉波,葛选良,王俊河,钱春荣,宫秀杰. 2017

[19]分蘖期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旱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胡继芳,刘传增,马波,谭可菲,赵富阳,柴丽丽,王俊河,徐莹莹. 2020

[20]不同耕法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移变化的影响. 李玉梅,王晓轶,王根林,王伟,刘峥宇,孟祥海.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