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模式探索、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陇、鲁实践调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倩 1 ; 陈倩 1 ; 江艳军 1 ; 胡乃娟 1 ; 樊廷录 1 ; 孙洪武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地膜;回收利用;模式;困境;优化

期刊名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SN: 1672-2043

年卷期: 2024 年 06 期

页码: 1294-13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我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模式经验、面临问题与优化路径,本研究选取甘肃、山东两大代表省份开展实地调研,并比较了不同再利用方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显示:山东一方面通过花生种植制度创新,成功实现地膜减量,另一方面基于行政层级架构回收网络体系,及创新“秸-膜”协同回收模式,大幅降低废旧地膜捡拾含杂率;甘肃通过全链条多主体协同回收利用模式、企业“多功能”集成一体化回收处理模式等创新,实现县域废旧地膜回收全覆盖。此外,1 t废旧地膜(指废旧地膜与秸秆、根系、泥土等的混合物,经分离清理后含杂率为20%~30%,下同)再生造粒的经济效益为20~120元·t~(-1),碳排放量为8.68 kg CO_2e·t~(-1),焚烧发电的经济效益为129~194元·t~(-1),碳排放量为1.83 kg CO_2e·t~(-1)。当前,进一步提升回收利用效率面临着地膜使用不科学、机械设备作业场景较单一、资源配置不科学、财政持续支持困难、废旧地膜再利用产业内生“造血”能力弱等一系列障碍。研究表明,源头减量替代与回收体系建设是我国废旧地膜回收的主要路径,焚烧发电和再生造粒是再利用的主要路径,且焚烧发电的经济和减碳效益均优于再生造粒,解决现有问题,需因地制宜地制定覆膜技术规程,强化地膜生产、销售标准化管控,加强回收、捡拾、处置等机械设备创新,全域统筹配置各项资源,调动各级财政与社会资本长效支持,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市场机制建设等。

  • 相关文献

[1]甘肃省农田残膜高效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规程. 马彦,杨虎德,冯丹妮,王平生. 2022

[2]陇中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和补灌对玉米及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张开乾,郑立龙. 2016

[3]全地面覆盖地膜玉米栽培的效果与关键技术. 孙志寿. 1997

[4]不同厚度地膜对废旧地膜残留、回收影响及其使用选择概述. 于显枫,赵记军,马明生. 2021

[5]地膜源头减量化技术可行路径探讨. 赵记军,于显枫,张绪成. 2021

[6]不容小觑的碎、微塑料大气传输途径:由偏远干旱地区农田向城市. 杨占,吕凡,章骅,王伟,徐翔宇,邵立明,车宗贤,卢秉林,叶建锋,何品晶. 2022

[7]旱地地膜冬小麦播前底墒对产量效应的研究. 王勇. 2003

[8]干旱地区春小麦耗水量和节水措施的探讨. 李守谦,谢忠奎,兰念军,雷波,马忠明. 1993

[9]地膜降解特征对土壤水热效应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 2018

[10]干旱条件下春小麦集雨补灌优化技术研究. 夏芳琴,张绪成,杨封科. 2004

[11]不同厚度地膜多年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魏焘. 2017

[12]适宜穴播块数及种植密度促进黑膜垄作马铃薯节水增产. 王勇,高应平,党翼,石玉章,赵刚,李雪瑛,张建军,吴永斌,王磊. 2017

[13]中麦175的引育及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 虎梦霞,刘效华,杨文雄. 2014

[14]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现状及推广前景展望. 岳云,王琳,陈炳东. 2005

[15]甘肃省集水高效农业研究. 冯应新,钱加绪. 1999

[16]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吕迎春,樊廷录,张正英,杨封科,李国锋. 2014

[17]城市蔬菜废弃物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模式探讨. 李晓蓉,欧巧明,赵瑛,欧巧琴,许文艳,丁文姣. 2015

[18]甘肃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李红霞,王保福,刘润萍,王恒炜. 2009

[19]甘肃黄河流域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及应用初探. 马占毅,张志成,郭世乾,张立勤,崔云玲,闫龙翔. 2023

[20]地膜覆盖越冬大蒜套种辣椒高效栽培模式. 于庆文,张玉鑫,蒯佳琳,张俊峰,朱慧霞,何九军,孙娜,李东.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