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菜用大豆品种籽粒挥发性组分鉴定及其差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娜 1 ; 徐盛春 2 ; 张古文 2 ; 胡齐赞 2 ; 冯志娟 2 ; 龚亚明 3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关键词: 菜用大豆;挥发性物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主成分分析

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学报

ISSN: 1004-1524

年卷期: 2017 年 08 期

页码: 1321-13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质联用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对比分析了5个菜用大豆品种(台湾75、浙农8号、春丰早、浙农3号、福成)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挥发物特征差异。共检测出41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台湾75共检出21种,浙农8号23种,春丰早24种,浙农3号26种,福成18种。利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得到菜用大豆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醛类为主,其中1-辛烯-3-醇、柏木醇、反式金合欢醇、己醛、壬醛、癸醛等物质为菜用大豆籽粒主要风味物质。通过不同品种主要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可知,台湾75和浙农3号籽粒因1-己醇、壬醛相对含量较高而区别于其他品种,1-辛烯-3-醇是浙农8号区别于其他品种的标志性风味物质,福成特有的风味成分异胆酸乙酯可能与其特殊的芋香味有关。不同种类风味物质及不同浓度组成共同影响菜用大豆籽粒的总体风味。研究结果对菜用大豆品质育种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相关文献

[1]糖蜜草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分析. 高广春,郑许松,徐红星,吕仲贤. 2011

[2]不同产地荸荠种杨梅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徐磊,郜海燕,房祥军,陈杭君,吴伟杰,周剑忠,李绍振,陈晶晶. 2019

[3]菜用大豆CBF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张古文,龚亚明,胡齐赞,徐盛春. 2011

[4]不同酵母发酵宁夏赤霞珠葡萄酒风味分析. 马海燕,曹雪丹. 2017

[5]三黄鸡鸡肉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研究. 卜凡艳,韩剑众,王彦波. 2008

[6]菜用大豆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 张古文,丁桔,徐盛春,陆新苗,胡齐赞,龚亚明. 2011

[7]菜用大豆浙鲜豆6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傅旭军,朱丹华,李百权,袁凤杰,鲍祖达,朱申龙. 2010

[8]菜用大豆技术交流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李笑,徐志福,朱丹华. 2008

[9]菜用大豆质膜水通道蛋白的干旱表达谱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冯志娟,徐盛春,刘娜,张古文,牛付阁,胡齐赞,龚亚明. 2018

[10]菜用大豆籽粒蔗糖积累及蔗糖磷酸合成酶研究进展. 张古文,沈立,郑华章,刘娜,冯志娟,龚亚明. 2019

[11]菜用大豆液泡膜内在蛋白(TIPs)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冯志娟,徐盛春,刘娜,张古文,胡齐赞,龚亚明. 2018

[12]大豆分枝相关CYC/TB1-Like(CYL)基因鉴定及菜用大豆品种的激素表达谱分析. 冯志娟,刘娜,张古文,徐盛春,龚亚明. 2019

[13]菜用大豆蔗糖合酶基因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冯志娟,刘娜,张古文,任永源,龚亚明. 2020

[14]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1号'. 张古文,许林英,张琳玲,刘娜,冯志娟,卜远鹏,王斌,龚亚明. 2021

[15]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的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张志红,张古文,李正泉,刘娜,冯志娟,卜远鹏,王斌,龚亚明. 2024

[16]菜用大豆CIPK基因对逆境胁迫及激素的响应特征. 冯志娟,徐盛春,刘娜,张古文,胡齐赞,龚亚明. 2017

[17]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3号’. 张古文,刘娜,冯志娟,龚亚明. 2018

[18]菜用大豆新品种浙鲜豆7号的选育. 傅旭军,朱申龙,朱丹华,李百权,袁凤杰. 2012

[19]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菜用大豆豆荚高通量表型采集与分析. 张小斌,谢宝良,朱怡航,郑可锋,顾清. 2022

[20]菜用大豆浙鲜豆8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李佰权,朱丹华,傅旭军,朱申龙,袁凤杰,郁晓敏.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