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配比下的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和收益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菲 1 ; 刘霞 1 ; 李海涛 2 ; 杨中旭 2 ; 张正 3 ;

作者机构: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海北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花生;棉花;间作;种植模式;生长发育及产量

期刊名称: 山东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8 期

页码: 33-36

摘要: 本试验以花生品种花育36号和棉花品种邯258为材料,研究不同花生棉花间作处理下的土壤养分、产量和收益表现。结果表明,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棉花6∶4间作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花生棉花4∶2间作和4∶4间作处理则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与棉花单作相比,花生棉花6∶4间作亦可提高其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全氮含量降低较小。花生棉花6∶4间作可提高花生单株果重,比单作提高4.22%,但间作对花生百果重、百仁重和出米率影响较小。花生棉花不同间作处理的总收益均高于花生和棉花单作,且以4∶2间作处理的总收益最高,达38 025元/hm2,其次为6∶4间作处理,为35 760元/hm2,分别较花生单作提高19.41%和12.30%,较棉花单作分别提高39.59%和31.28%。综合考虑间作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认为,花生棉花6∶4间作为两作物间作的最优配比。

  • 相关文献

[1]吉林省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陈小姝,王绍伦,刘海龙,吕永超,高华援,杨富军,李春雨,孙晓苹,宁洽,沈海波,张志民,王礼斌. 2019

[2]都市近郊中低产田鲜食玉米/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夏海勇,丁照华,董希文,孔玮琳,汤艳艳,张正. 2016

[3]播期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杨菲,李洪霄,宫庆友,张晗菡,李海涛,刘霞. 2019

[4]间作和施氮水平对玉米和花生农艺性状及花生结瘤的影响. 乔月彤,蒋曦龙,李晓靖,王澜,薛燕慧,夏海勇. 2022

[5]间作对玉米磷、铁、锌和钙素吸收及其在植株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夏海勇,孔玮琳,薛燕慧,汤艳艳,汪宝卿,刘开昌,万书波. 2017

[6]基于节本增效的东北松嫩平原玉米种植模式评价. 徐北春,刘慧涛,杨双,吴迪,徐晓红,舒坤良. 2018

[7]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光伏+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高明,田子玉,高峰,谭化,穆楠,王佳江,赵泽民. 2019

[8]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 王洪媛,李俊改,樊秉乾,骆晓声,彭畅,翟丽梅,李虎,马林,刘宏斌. 2021

[9]玉米大豆长期轮作对土壤物理特性与水热特征的影响. 郭金瑞,宋振伟,高洪军,闫孝贡,朱平,任军. 2017

[10]不同高低畦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周江明,韩小伟,田雪慧,武利峰,高英波,李明军,李伟,李树兵,郝延杰,韩哲,高琪. 2024

[11]种植模式对高密度下不同耐密性大豆品种根形态的影响. 王冬昭,饶德民,李琪瑞,程彤,于德彬,孟凡钢,赵婧,闫晓艳,邱强,张伟. 2023

[12]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孔玮琳,薛燕慧,李进,李冬,梅沛沛,夏海勇. 2018

[13]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常玉明,张正坤,赵宇,刘宝权,李启云,陈光. 2021

[14]大豆新品种吉密豆3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 衣志刚,王博,刘宝权. 2017

[15]西兰花与芳香性蔬菜间作防虫效果试验研究. 于翠香,王占海,张海燕,凤桐,杨贵春. 2017

[16]芦笋间作套种关键技术研究. 王玉彦,凤桐,张宇航,张柱岐,张红霞,林娜,张省爱. 2019

[17]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赵鑫,张磊,武俊男,梁烜赫,李善龙,李涛,李雨桐,江登宇,闫寒,贾立辉,李海燕,曹铁华. 2024

[18]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模式研究. 赵洪祥,边少锋,闫伟平,孙宁. 2017

[19]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姚凡云,多馨曲,曹玉军,吕艳杰,魏雯雯,吴杨,刘志铭,王永军. 2017

[20]大灰象甲性信息素分离鉴定及方法研究. Li Jianwen,李建文,李晓,Li Xiao,Sun Wenxiu,孙文秀,Li Wei,李伟.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