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新烟碱类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安全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韩松 1 ; 刘爱芝 1 ; 郭小奇 1 ; 梁九进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吡虫啉;噻虫嗪;施药方式;油菜蚜虫;防控效果;残留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科学

ISSN: 1004-3268

年卷期: 2016 年 45 卷 01 期

页码: 80-8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吡虫啉和噻虫嗪2种新烟碱类药剂在播种期施药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在油菜不同发育阶段中的农药残留量和增产效果,采用播种沟撒施和播种后覆土然后撒施于土表2种施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60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危害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中对油菜苗期蚜虫始盛期至减退期的防治效果达98.98%~100.00%,对油菜返青至花期蚜虫的防治效果达79.61%~98.51%,最终使油菜产量增加17.47%~27.19%,且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处理油菜籽粒中农药残留低于美国规定的吡虫啉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综合分析,播种期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不仅对油菜安全,可高效防控油菜蚜虫危害,增产效果显著,而且产品中农药残留在安全标准范围内。

  • 相关文献

[1]地蚜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油菜蚜虫的防效及对产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 曹金华,朱家成,王建平,张书芬,文雁成,何俊平,赵磊,蔡东芳,王东国. 2018

[2]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介体昆虫控制玉米粗缩病研究. 刘爱芝,韩松,梁九进. 2009

[3]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刘爱芝,韩松,郭小奇,梁九进,杨春英,曹秀,鲁传涛. 2017

[4]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刘爱芝,韩松,梁九进. 2012

[5]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麦蚜田间防效及药剂残留动态分析. 都振宝,苗进,武予清,陈锡岭,李广领,巩中军,段云,蒋月丽. 2011

[6]小麦和土壤中噻虫嗪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 吴绪金,李萌,张军锋,汪红,王铁良,李通. 2014

[7]吡虫啉及其复配剂不同施药方法对油菜蚜虫控制效果. 刘爱芝,韩松,张书芬,梁九进. 2010

[8]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体会. 郭振华,乔松林. 2016

[9]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控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刘爱芝,韩松,郭小奇,杨春英,梁九进. 2016

[10]防蛾灯对茶园主要蛾类害虫的防控效果评估. 蒋月丽,周国涛,张桦,卢春光,王振声,乔利,武予清. 2024

[11]吡虫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防治麦蚜有效剂量的评价. 刘爱芝,王晓军,武予清,李素娟,李巧丝. 2003

[12]金银花中吡虫啉残留量的HPLC测定方法. 刘清浩,刘红彦,郭金春,艾国民,张玉军. 2006

[13]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初报. 刘爱芝,李素娟,韩松. 2005

[14]不同助剂对吡虫啉防除小麦蚜虫的增效作用. 苏旺苍,薛飞,徐洪乐,孙兰兰,张玉聚,吴仁海. 2022

[15]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 刘爱芝,杨艳春. 2009

[16]吡虫啉在金银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刘清浩,刘新涛,倪云霞,刘红彦,张玉军. 2011

[17]吡虫啉不同施药方法对花生蛴螬防控效果以及对产量的影响. 刘爱芝,韩松,梁九进. 2012

[18]三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 张桂芬,竹内博昭,平井一男. 1997

[19]吡虫啉对烟田东亚小花蝽的安全性评价. 李成军,郭梅燕,李前进,侯国望,刘馨桧,李青燕,陈玉国,赵钧,李淑君. 2022

[20]不同施药时期药剂对麦红吸浆虫的防治效果. 段爱菊,刘顺通,张自启,刘长营,武予清.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