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劲松 1 ; 董二伟 1 ; 焦晓燕 1 ; 武爱莲 1 ; 白文斌 1 ; 王立革 1 ; 郭珺 1 ; 韩雄 1 ; 柳青山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高粱;晋糯3号;种植模式;产量;养分吸收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19 年 005 期

页码: 166-1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高粱新品种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行距及密度对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行距:30、50和60cm,每个行距处理设4个密度:4.5万、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2.结果表明,行距50cm时,晋糯3号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单穗粒数及产量最高,其次为行距60cm,行距30cm处理最低;相同行距时,密度为13.5万株/hm~2时产量较高,但与密度10.5万株/hm~2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密度为4.5万株/hm~2时晋糯3号单穗粒数是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2时的1.8~2.0倍,产量为同一行距最高产量的72%~88%,这表明晋糯3号具有较强的群体调节能力.行距50cm结合密度4.5万株/hm~2促进了开花后植物对氮的吸收,开花后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是低密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行距50和60cm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2时产量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异,但行距50cm有利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为此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为行距50cm结合密度10.5万~13.5万株/hm~2.

  • 相关文献

[1]拔节期和灌浆期不同阶段灌水对高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闫凤霞,常建忠,曹昌林,范国华,柳青山. 2016

[2]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劲松,杨楠,董二伟,王立革,武爱莲,丁玉川,白文斌,焦晓燕. 2013

[3]不同肥力条件下施肥对粒用高粱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劲松,董二伟,武爱莲,白文斌,王媛,焦晓燕. 2019

[4]不同养分配比对高粱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崔佩佩,刘鹏,刘佳琪,王劲松,武爱莲,董二伟,丁玉川,焦晓燕. 2017

[5]施肥对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董二伟,王劲松,韩鹏远,王立革,丁玉川,焦晓燕. 2012

[6]不同高粱基因型对氮磷钾缺乏的生物学响应. 王成,王劲松,丁玉川,焦晓燕,董二伟,王立革,武爱莲. 2015

[7]晋西北风沙源区玉米种植模式研究. 赵鑫,苏晓菲,张宝林. 2018

[8]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范向斌,白小东,杜培兵,王宏庭. 2020

[9]等氮条件下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杨峰,闫秋艳,鲁晋秀,李峰,王苗,董飞. 2016

[10]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丁玉川,焦晓燕,聂督,李丽君,黄明镜. 2012

[11]深松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郭家萌,刘振朝,高强,薛吉全,高聚林,翟广谦,柳家友,孙海昆,郭新平. 2016

[12]高粱生长及其土壤环境对不同培肥措施的响应. 董二伟,王成,丁玉川,王劲松,武爱莲,王立革,焦晓燕. 2017

[13]覆膜与施氮互作对高粱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梁晓红,张瑞栋,黄敏佳,刘静,曹雄. 2019

[14]不同种植环境和密度对机械化栽培高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詹鹏杰,平俊爱,楚建强,李燕. 2019

[15]基于GGE双标图的高粱品种产量及其稳定性分析. 周宇飞,依兵,吴奇,张姣,王艺陶,张瑞栋,肖梦颖,黄瑞冬. 2018

[16]高粱田常用除草剂对高粱生理生化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丁超,张建华,白文斌,郭瑞峰,曹昌林. 2017

[17]播种期对晋北地区盐碱地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张一中,周福平,张晓娟,邵强,柳青山. 2015

[18]不同灌水量对高粱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史丽娟,曹昌林,董良利,宋旭东,白文斌. 2012

[19]平衡施肥对高粱产量·效益及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 刘静,曹雄,李婷,黄敏佳,梁晓红,张瑞栋. 2016

[20]生物炭及施肥对土壤环境和高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宁,焦晓燕,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郭珺,丁玉川,王立革.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