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土壤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短期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敏芳 1 ; 朱利群 2 ; 韩新忠 1 ; 顾克军 3 ; 胡乃娟 2 ; 卞新民 1 ;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还田;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3 年 24 卷 005 期

页码: 1387-139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2年(2009-2011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两熟制农田0~7、7~14和14~21 cm 3个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0~7 cm土层,翻耕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旋耕处理,旋耕处理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高于翻耕处理;7~14 cm土层,旋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翻耕处理;14~21 cm土层,翻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翻耕加稻麦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其他各处理.

  • 相关文献

[1]不同理化调控措施缓解麦秸对水稻生长负面效应. 赵亚慧,贺笑,王宁,赵颖,杨四军,周枫,于建光. 2020

[2]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张振文,卞新民. 2013

[3]秸秆发酵还田提升土壤腐殖质含量与品质. 范如芹,周运来,李赟,卢信,刘丽珠,张振华. 2019

[4]保护性耕作对南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张岳芳,孙国峰,周炜,胡宇容,王鑫,陈留根,郑建初. 2015

[5]沿海滩涂水稻种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张蛟,崔士友,陈澎军,韩继军. 2022

[6]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海候,金梅娟,陆长婴,施林林,周新伟,沈明星,季国军,张永春. 2017

[7]碳管理:盐土治理的一种新思路. 崔士友,张蛟蛟. 2015

[8]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赋存的影响.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前进,王同. 2010

[9]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提升土壤有机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董林林,何建桥,陆长婴,施林林,周新伟,陶玥玥,王海候,沈明星. 2021

[10]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魏猛,唐忠厚,张爱君,赵鹏,尚晓阳,冯腾腾. 2020

[11]河套灌区土壤有机碳和总碳的空间异质性及相关性分析. 朱阳春,张振华,赵学勇,连杰,童非,张娜. 2017

[12]长期免耕及常规耕作对土壤胡敏酸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范如芹,罗佳,严少华,杨学明,张振华. 2015

[13]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超高茬麦(油)套稻”. 顾克礼. 2009

[14]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超高茬麦(油)套稻”. 顾克礼. 2009

[15]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理生态特性. 郭勋斌,顾克礼,徐世林,田文科,陈伟民,袁秦. 2007

[16]苏南稻麦二熟区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技术. 顾志权,李庆康,赵强基. 2001

[17]麦秸还田与氮肥运筹对超级稻强弱势粒粒重与品质的影响. 陈培峰,董明辉,顾俊荣,惠锋,乔中英,杨代凤,刘腾飞. 2012

[18]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19]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耕作模式与施肥技术研究. 沈俊国,沈业松. 2014

[20]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李育娟,龚克成,刘红江,侯秀芬,孙志明.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