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稻秸还田下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养分、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颖 1 ; 周枫 1 ; 罗佳琳 1 ; 赵亚慧 1 ; 王宁 1 ; 于建光 1 ; 薛利红 1 ; 杨林章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稻秸还田;有机肥替代;减量施肥;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1167-11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江苏金坛地区稻秸还田条件下如何合理使用肥料,通过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稻秸还田条件下不施肥(S)、常规施肥(FS)、有机肥氮替代75%化肥氮(MS)和化肥减量20%(RS)4种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FS、MS、RS处理相对于S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其中3种施肥处理的理论产量分别增加了192%、232%、260%,实际产量则分别增加了321%、278%、333%;RS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相比于FS处理分别提高了14个百分点、4.59 kg/kg和5.80 kg/kg,而MS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与FS处理相当,但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均下降了2.06 kg/kg;在1个作物生长季,稻秸还田配施肥料后的作物产量与肥料类型和施肥量无关。综合分析可知,该地区可考虑化肥减量配施或初期进行低量有机肥替代化肥,以保证作物产量并降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潜在环境风险。

  • 相关文献

[1]水稻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赵颖,周枫,罗佳琳,赵亚慧,王宁,于建光,薛利红,杨林章. 2021

[2]不同稻秸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冻害的影响. 薛亚光,魏亚凤,李波,潘宝国,刘建. 2017

[3]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苗期低温的生理响应及其抗寒性分析. 薛亚光,石吕,魏亚凤,李波,刘建. 2018

[4]2BFGK-12型稻茬麦集秸旋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张晋,薛亚光,刘旭杰,单海勇,吴崇友,刘建. 2024

[5]长期施肥对设施蔬菜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研究进展. 曾子凡,马艳,罗佳,郭德杰. 2023

[6]猪粪与氮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郑网宇,吴园园,张辉,宁运旺,马洪波,汪吉东,张永春,艾玉春. 2019

[7]土壤侵蚀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利用SLEMSA模型估算土壤侵蚀的个例分析. 陈玉泉. 1999

[8]基于黄潮土长期定位试验的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分析. 张爱君,魏猛,唐忠厚,史新敏,陈晓光,李洪民. 2014

[9]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典型黄河故道区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传哲,章欢,姚文静,徐聪,吴迪,汪吉东,艾玉春,张永春. 2020

[10]长江下游典型稻麦轮作农田作物生产的限制养分分析. 张国发,侯朋福,章建伟,周燕,徐磊,李刚华,丁艳锋. 2022

[11]有机(类)肥料对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李其胜,杨凯,蒋伟勤,贾艳艳,殷小冬,李青,董青君,杨文飞,杜小凤,顾大路. 2023

[12]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在苏北地区应用效果试验. 黄红英,武国峰,孙恩惠,陈福恒,杨旭,常志州. 2014

[13]不同土壤添加剂对太湖流域小麦产量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 潘复燕,薛利红,卢萍,董元华,马资厚,杨林章. 2015

[14]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5号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褚光,周群,薛亚光,颜晓元,刘立军,杨建昌. 2014

[15]不同类型氮肥及施用量对马齿苋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洪立洲,王茂文,刘冲,邢锦城,朱小梅,董静. 2015

[16]粉状碳酸氢铵机前全层湿施的肥效试验. 高建峰,朱勇良,姚月明,吴彤东. 2002

[17]种稻方式对后茬大麦生长及土壤氮素转化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吴延寿,徐阳春,沈其荣,周春霖. 2006

[18]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特征差异. 董召娣,郭明明,易媛,张明伟,朱新开,封超年,郭文善. 2016

[19]基肥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生长及稻田周围水体污染的影响. 吴敬民,许学前,姚月明. 1999

[20]太湖流域稻田对3种低污染水氮的消纳利用及化肥减量效果. 马资厚,薛利红,潘复燕,徐珊珊,高倩,杨林章.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