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中国北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生态型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建平 1 ; 王蕴生 1 ; 谢为民 1 ; 杨桂华 1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临界光周期;生态型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1992 年 00 期

页码: 69-72

摘要: 本文报道了从1989~1991年对采自山西省运城(北纬35°02′,三代区)辽宁省熊岳城(北纬40°11′,二代区)、吉林省白城(北纬45°37′,二代区)、吉林省公主岭(北纬43°31′,一、二混发区代)、吉林省敦化(北纬43°23′,一代区)和黑龙江省克山(北纬48°02′,一代区)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对不同温度和光周期的反应及生长发育速率等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亚洲玉米螟在我国北部是否存在生态型(Ecotype)。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上述地区采集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存在3个不同的生态型:(1)运城生态型(暂定,下同):50%幼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4.0小时。这一类型的幼虫滞育对光周期变化敏感,对温度变化不敏感。(2)白城生态型:幼虫滞育临界光周期约为14.5小时。这一类型的幼虫滞育对温度和光周期的变化都比较敏感。(3)克山生态型:幼虫滞育临界光周期约为15.0小时。在本研究中还发现,在某类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对光温反应也有所不同;不同生态型的幼虫期和蛹期也有差异,即在发育速率上有所不同。如运城和白城生态型的幼虫期和蛹期在相同条件下比克山生态型短。克山(雌)同运城(雄)种群杂交,其F_1,代的幼虫滞育临界光周期表现居中,说明其遗传有稳定性。

  • 相关文献

[1]亚洲玉米螟不同化性类型的光周期反应. 周大荣. 2000

[2]世界野生大豆的生态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研究. 徐豹,路琴华,庄炳昌. 1989

[3]第一代亚洲玉米螟大发生与越冬温度的关系. 王振营,何康来,周大荣,鲁新. 2001

[4]白鲜皮对亚洲玉米螟杀虫活性初探. 杜茜,徐文静,朱琳,汪洋洲,鲁新. 2008

[5]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6]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双抗12-5’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研究. 王江,武奉慈,刘新颖,冯树丹,宋新元. 2016

[7]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化性与复苏后发育历期的关系. 周大荣,李建平. 1998

[8]转基因玉米SW12-859的抗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康领生,姜志磊,刘洋,王玉民,徐惠风. 2017

[9]亚洲玉米螟化性遗传规律研究. 黄艳玲,袁海滨,李启云,高月波,张正坤,王振营. 2015

[10]相对湿度对复苏后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存活及化蛹的影响. 周大荣. 1998

[11]利用荧光观测明确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增效作用. 杨芷,路杨,张庆贺,毛刚,徐文静,赵宇,隋丽,崔璐璐,张正坤,李启云. 2020

[12]亚洲玉米螟化性与抗寒能力的关系. 周大荣,李建平. 1997

[13]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方法比较研究. 关兵兵,张军,徐文静,李启云. 2014

[14]吉林省亚洲玉米螟化性类型与其发育历期的关系. 周大荣. 1999

[15]水分对复苏后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的影响. 周大荣. 1998

[16]亚洲玉米螟化性与繁殖力的关系. 周大荣. 1999

[17]新疆地区亚洲玉米螟中Wolbachia共生菌的检测和鉴定. 李菁,汪洋洲,张小飞,刘津,白明皓,王振营. 2018

[18]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常玉明,张正坤,赵宇,刘宝权,李启云,陈光. 2021

[19]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常雪. 2020

[20]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取食行为的影响. 隋丽,徐文静,朱慧,张正坤,费泓强,陈日曌,汪洋洲,李启云,路杨.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