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谢双大 1 ; 朱天圣 1 ; 陈桂珍 1 ; 陈文茜 1 ; 卓齐勇 1 ; 叶晓青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8 年 1 卷 01 期
页码:
摘要: 1986年开始,抗炭疽病列为黄瓜新品种选育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国外五十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Barnes和Epps( 1952)在黄瓜引进材料中发现两个抗病类型[1],Littrell和Epps(1965)提出标准接种方法(2)。国内黄瓜抗炭疽病育种起步较晚,鉴定方法尚未见报道,品种和病原与国外存在地理差异,在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借鉴国外方法的同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在分生孢子的培养,接种方式,接种浓度,接种苗龄以及不同品种的抗性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初步提出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黄瓜炭疽病分主孢子的培养 选用鲜菜豆荚,干菜豆荚,高粱种子 (催芽,根长1厘米),菜豆种子和豇豆种子5种自然培养基,灭菌后接上黄瓜炭疽病菌,置24 oC温度下培养,观察菌丝及抱子生长情况,测定抱于的数量、大小及其致病力。 2.接菌方式 (1)喷雾法用喉头喷雾器把泡子悬浮液喷在植株叶面,以叶面布满雾点而不形成水滴流失为适度,置22—24 oC温度下遮光保湿24小时,然后于24—26℃温度下的散射光中培育4天。 (2)点滴法用橡皮吸管把抱子液滴在黄瓜子叶中部,每l]-1。一滴,用上述同一方法保温培育。 S.接种浓度 接种浓度以显微镜100倍视野内抱于数计算,设卫一20个抱子7个不同浓度,喷雾接种,5天后分级调查。 分级标准:0级一整株无病斑;1级一!至5个病斑; 3级一6至10个病斑, 5级一11至20个病斑; 7级一21个病斑以上; 9级一发病严重,叶片凋萎下垂,植株枯死。 4.接种叶龄 从子叶期到4片真叶分8个不同苗龄接种,以5个抱子浓度喷雾,用上述标准分级调查。 5.不同品种抗病性 用夏青4号等12个黄瓜品种.以5个抱于浓度喷雾接种,每处理60株幼苗,5天后分级调查。 二、试验结果 1.五个自然培养基上黄瓜炭疽病菌生长情况见表l。菜豆荚培养基,抱子出得快,大小正常,致病力强;高粱种子培养的菌丝和措子虽然长得稍慢,量稍少,但与菜豆荚基本相同,5个泡于浓度的病情指数达90以上;菜豆种子和亘豆种于培养的抱子小,数量很少,致病力弱。 2.用喷雾法,以不同浓度1,3,5,7,10,15和20个抱子接种的,每片叶平均病斑数分别为1.0,4.6,5.6,9.0,10.4,14.3和16.3个,浓度与病斑数成正相关,其中10个抱子以上的病斑连成片。点滴法接种,浓度1个抱子的,病斑直径为2毫米左右,其他3—20个抱于的,病斑直径在4—6毫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3.接种浓度试验结果见表2。1—3个抱子的,有时发病轻,不稳定;5—7个抱于的,发病率达 10 0 gro,病情指数为 9.2. 7— 9 7. 5;10—20个抱子的,发病严重,病情指数达100,植株凋萎死亡,经重复试验,结果相同。 4.不同叶龄接种结果。从子叶期到4叶期分8个不同期接种,发病率约达100项;一般病情指数为80—90以上,其中于叶期稍低一点,为77.8,但差异不很大。 5.两次测定12个品种的抗性结果见表3。从表3看出,品种之问抗性差异是明显的,并有重现性。夏青4号,夏青3号’Iw次测定病情指数较低,为 30—5 3左右,病情指数高达80—90以上的有夏青2号等4个品种;宁阳大刺等5个品种,经两次测定病情指数均为中等。12个品种,只有全青经两次测定有所差异,病情指数为37.5—77·8。 三、讨论和小结 l,用鲜菜豆荚培养炭疽病分生抱于较好,为了克服季节性限制,可制成干菜豆荚,也可以用高粱种子代替。 2.接菌方式以喷雾法为宜,接种效率高,又可以根据病斑数分级;而点滴法,不易分级,同时遇上有些没有展乎的子叶,抱子液容易流走,影响效果。 3.选择接种浓度要考虑对鉴定植株有足够的致病力,同时又能反映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达到抗性鉴定和筛选目的,因此,选择每视野5—7个抱子(即每毫升抱子悬浮液中有3—4万个抱子)较为适合。 4.从筛选和鉴定的实用性方面分析,于1叶期接种较好,理由是: (l)各品种出苗不一致,较难统一在子叶期同时接种。 (2)第一真叶与第二真叶之间时间稍长,各品种间叶龄相差不会很大,此时接种差异小。(3)子叶期与成株期抗性关系还未明确,而真叶比子叶更接近成株期,此时接种,子叶真叶一齐观察,效果更好。(4)2叶以后植株占空间大,又易倒伏。 5.用上述喷雾法接种,分级调查,经12个黄瓜品种初步验证,绝大部分抗性重现性是比较好的,初步认为此法可以作为黄瓜抗炭疽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试用,在使用中逐步完善。 我们提出的分生抱子培养温度和接种浓度与Littrell和EPPs的“标准法”有一定差异,这是否由于各地病菌生理及致病力差异所致,有待探讨。Goode(1958)以症状出现时间(天数)作为抗性依据,我们认为以病斑数量为依据,分级调查病情指数然后再确定抗病性比较合理。根据分级标准0,1,3,5,7,9,群体算出来的病情指数分别为0,11·1,33·3,55.6,77.8,100,初步提出抗性标准为: 免疫:病指 0,耐病:病指34—55,高抗:病指11以下,感病:病指56—77,抗病:病指12──33,高感:病指78以上。 有时接种后遇上高温、低温或阳光直射等不利因素,症状出现时间会迟1—2天,所以,接种条件应符合要求,同时,每次参试的对照品种发病正常,鉴定结果才准确。本研究仅在室内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抗性结果与田间成株期抗性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黄瓜抗炭疽病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初报@谢双大$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 @朱天圣$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 @陈桂珍$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 @陈文茜$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 @卓齐勇$广东省农科院经作所 @叶晓青$广东省农科院经作所(1) R. R. Nelson. (1973) ; Breeding Plantsfor Disease Resistance----Concepts andApplications. The pennsylvania StateUniversity Press. (2) Littrell. R. H. and Epps, W. M.(1966):Standardization of a procedure for artificial inoculation of cucumbers with 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Plant Dis. Reptr. 49.649-653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助剂对甲维盐微乳剂在水稻叶片上附着性能的影响
作者:王龙江;廖永林;黄少华;李传瑛;刘伟玲;朱天圣;章玉苹
关键词:甲维盐;表面张力;持留量;干燥时间
-
农药助剂对无人机施用甲维盐微乳剂的雾滴特性及蓟马防效的影响
作者:王龙江;刘伟玲;潘志萍;李传瑛;章玉苹;朱天圣;黄少华;廖永林
关键词:雾滴密度;沉积量;农药助剂;无人机喷雾
-
玫烟色拟青霉固体培养基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
作者:吴丹丹;黄少华;章玉苹;黄华;朱天圣;李传瑛;邓铭光;罗振亚
关键词:玫烟色拟青霉;固体培养基;培养条件
-
35%吡虫啉水悬浮剂的研制及田间药效
作者:朱天圣;朱镇洛;王龙江;黄华;孙宝利;李传瑛;章玉苹
关键词:吡虫啉;水悬浮剂;田间药效
-
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作者:包华理;周小毛;朱天圣;冯夏;李振宇;张德雍;肖永香;胡珍娣;陈焕瑜
关键词:杀虫剂;黄曲条跳甲成虫;毒力测定
-
近海海泥链霉菌的分离方法
作者:沈会芳;林壁润;谢双大;张晓勇
关键词:近海海泥;链霉菌;分离技术
-
广州地区十字花科菜田斜纹夜蛾发生量预测模型研究
作者:包华理;虞皓;陈伟平;朱天圣;王少毅;何文彪;蔡丽娟;孔文辉
关键词:十字花科蔬菜;斜纹夜蛾;预测模型;蔬菜害虫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