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群体光合及碳氮代谢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葛选良 1 ; 钱春荣 1 ; 李梁 1 ; 姜宇博 1 ; 宫秀杰 1 ; 吕国依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栽培模式;光合生理;碳氮代谢;产量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2 年 30 卷 002 期

页码: 126-1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典型地区采用大区对比试验,基于玉米专用控释肥施用,设置常规垄作(CK)、二比空(M1)和大垄双行(M2)3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群体光合及碳氮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M2处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瞬时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80%、27.68%和27.72%,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丙酮酸磷酸二激酶、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6.69%、15.98%、4.65%、5.49%和33.42%,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 15.14%、17.80%、54.99%和 27.73%.

  • 相关文献

[1]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林浩,刘丽君,吴俊江,钟鹏,林蔚刚,董德建,马岩松,刘鑫磊,程莉莉,魏崃,刘德生. 2009

[2]玉米两侧两深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石绍河,梁书宝,符强,刘立超,陈伟元. 2015

[3]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刘玉涛,王宇先,郑丽华,贯春雨,刘丽,连永利,钟淑娟,曹桂玲. 2011

[4]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麒. 2012

[5]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赵杨,王俊河. 2011

[6]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晓艳,郑殿峰,冯乃杰,李建英,杜吉到. 2011

[7]不同磷效率大豆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研究. 吴俊江,马凤鸣,林浩,刘丽君,钟鹏,林蔚刚,董德建,王金生,刘德生. 2010

[8]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及产量特性的影响. 赵黎明,李建英,张志刚,项洪涛,郑殿峰. 2009

[9]“绿神”植物光合促进素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 潘亚清. 2001

[10]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于洪久. 2009

[11]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玉米丰产增效栽培模式效果研究. 姚玉波,张树权,赵东升,于莹,郭永利,刘岩,陈思,兰运财. 2020

[12]大双直后超早熟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谭福忠. 1998

[13]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俊强,曲忠诚,韩业辉,于运凯,许健,周超,丁昕颖,王泽胤. 2020

[14]玉米新品种东庆1号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刘红军,金益,董玲,李晓辉,曹士亮,高明波,罗娜. 2008

[15]三空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的影响. 顾鑫. 2017

[16]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O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17]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敬涛,王成,王谦玉,郑天琪,刘文波,丁春利. 2002

[18]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0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19]油菜光合碳氮代谢特征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 余佳玲,张力,张振华,舒佳宾,宋海星,官春云. 2015

[20]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感染SMV后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栾晓燕,陈怡,杜维广,张桂茹,满为群,谷秀芝.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