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南黄海三种石首鱼类的食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薛莹 1 ; 金显仕 1 ; 张波 1 ; 梁振林 2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2.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关键词: 石首鱼类;食物组成;食物重叠;摄食器官;南黄海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05 年 29 卷 02 期

页码: 36-4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根据2000-2002年秋季和冬季在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鳃梅童(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的食物组成及其差异,摄食随海区、季节和体长的变化,以及3种石首鱼类摄食器官的形态差异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3 种鱼的优势饵料生物各不相同,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2)3种鱼的食物组成均随海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3)3种鱼的食物组成和饵料多样性都有明显体长变化,黑鳃梅童和皮氏叫姑鱼的饵料多样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升高,小黄鱼则相反;(4)黑鳃梅童和小黄鱼种内不同体长间的食物重叠指数较高,而皮氏叫姑鱼则较低,3种鱼的种间食物重叠指数位于0.50-0.56;(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黑鳃梅童和小黄鱼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皮氏叫姑鱼存在一定的差异。

  • 相关文献

[1]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南黄海两种鳀科鱼类食物竞争的研究. 郭旭鹏,李忠义,金显仕,戴芳群. 2007

[2]西藏朗错秋季裸鲤属营养生态位及种间食物关系. 李雷,金星,马波,吴松,汤施展. 2020

[3]基于16SrRNA部分序列探讨中国近海十三种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张永,马春艳,马凌波,倪勇,沈盎绿. 2010

[4]长江口两种重要石首鱼类的摄食习性. 张波,金显仕,戴芳群. 2008

[5]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学的比较. 王亚龙,李昊成,何勇凤,王旭歌,朱永久,杨德国,柴毅. 2016

[6]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摄食器官与食性的研究. 何文辉,赫广春,尤洋,胡庚东,王博. 2001

[7]珠江下游7种典型鲤科鱼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比较. 寇春妮,李捷,陈蔚涛,高尚,武智,刘亚秋. 2023

[8]哲罗鱼摄食器官发生、发育的初步观察. 关海红,尹家胜,匡友谊,徐伟. 2006

[9]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及变化. 徐勇,隋吉星,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帅莲梅. 2016

[10]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进展与启示. 吴志强,刘丽华,肖国林,杨金玉,田振兴. 2015

[11]南黄海NHH01孔周边地震地层学. 刘亚楠,李官保. 2016

[12]谱分解在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张晓华,张训华,吴志强,孙运宝,郭兴伟. 2017

[13]南黄海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进展. 吴德城,侯方辉. 2017

[14]南黄海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叠前三参数反演储层预测. 刘俊,陈建文,吴淑玉,张银国,施剑,刘鸿,苑春方. 2018

[15]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新认识——基于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钻探成果. 张晓华,张训华,吴志强,郭兴伟,肖国林. 2018

[16]南黄海中部隆起二叠纪-三叠纪菊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郭兴伟,朱晓青,牟林,徐扬,庞玉茂,蔡来星,张训华,刘健,卢辉楠. 2017

[17]南黄海夏初网采浮游植物分布与长期变化. 杨洋,孙晓霞,郑珊,赵永芳. 2016

[18]南黄海盆地基底及海相中、古生界地层分布特征. 张训华,杨金玉,李刚,杨艳秋. 2014

[19]基于光学传感器在南黄海硝酸盐调查中的使用初探. 潘俊,于非,任强,魏传杰,李靖. 2017

[20]南黄海底栖有孔虫组合对1855年黄河改道的响应. 范尧,范德江,郑世雯,龙海燕,张喜林,田元.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