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与碳氮调控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白娜玲 1 ; 吕卫光 2 ; 郑宪清 2 ; 李双喜 2 ; 张娟琴 2 ; 陆利民 2 ; 杨业凤 2 ; 张翰林 2 ;

作者机构: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2.null

关键词: 秸秆还田;稻麦轮作;减量施氮;碳氮调控;产量

期刊名称: 上海农业学报

ISSN: 1000-3924

年卷期: 2019 年 003 期

页码: 63-7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稻麦轮作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稻季施氮量为20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7 kg/hm~2处理,土壤全磷、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 60%、6. 25%、45. 54%、50. 00%,水稻产量提高3. 89%.麦季施氮量为17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4 kg/hm~2处理,土壤全钾、速效氮磷分别显著提高4. 38%、33. 43%、30. 03%,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株高均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加2. 13%.随着基肥比例的增加,土壤养分、株高和产量均有显著增加.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时,相较于常规5∶5处理,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2. 95%-13. 08%和20. 97%-21. 77%.综上,稻季和麦季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 kg/hm~2和17 kg/hm~2,最佳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对稻麦轮作系统碳氮流失的影响. 赵峥,周德平,褚长彬,吴淑杭. 2018

[2]化肥有机肥配施对稻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翰林,郭惠宝,杨业凤,施俭,陆利民,吕卫光. 2022

[3]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孙会峰,周胜,付子轼,陈桂发,邹国燕,宋祥甫. 2015

[4]麦茬秸秆还田对直播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杨卫国,马超,梅亚林,王显,吕卫光. 2010

[5]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调控对稻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张娟琴,郑宪清,张翰林,吕卫光,李双喜. 2019

[6]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张翰林,郑宪清,何七勇,李双喜,张娟琴,吕卫光. 2016

[7]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张翰林,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王金庆,张娟琴,何七勇,袁大伟,顾晓君. 2015

[8]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白娜玲,吕卫光,李双喜,郑宪清,张娟琴,张海韵,周胜,孙会峰,张翰林. 2019

[9]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SUN Huifeng,孙会峰,ZHOU Sheng,周胜. 2015

[10]栽培密度和采摘方法对散叶甘蓝产量的影响. 缪体云,薄天岳,陈锦秀,任云英. 2010

[11]乙烯利对迷你桔瓜雌性化效应研究初报. 董玉光,朱丽华,陈龙英. 2007

[12]水分和秸秆管理减排稻田温室气体研究与展望. 周胜,张鲜鲜,王从,孙会峰,张继宁. 2020

[13]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腐熟剂对下茬水稻产量及土壤的影响. 周德平,褚长彬,赵峥,范洁群,吴淑杭. 2018

[14]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2018

[15]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张翰林,白娜玲,郑宪清,李双喜,张娟琴,张海韵,周胜,孙会峰,吕卫光. 2021

[16]长期定位条件下秸秆还田的综合效应研究. 汪寅虎,柯福源,张明芝,顾永明,陈春宏. 1994

[17]秸秆类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袁大伟,郑宪清,李双喜,张翰林,吕卫光,何七勇,张娟琴. 2013

[18]秸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根系形态介导的番茄磷吸收的影响. 何怡,高伟,诸海焘,蔡树美,徐四新,张德闪. 2023

[19]秸秆还田条件下提高发酵效率的技术研究. 陈春宏,汪寅虎,柯福源,张明芝,顾永明. 1994

[20]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稻田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何七勇,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张娟琴,王金庆,袁大伟,张翰林.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