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产业发展回顾与对策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维军 1 ; 何进尚 1 ; 陈东升 1 ; 王小亮 1 ; 亢玲 1 ; 袁汉民 1 ;

作者机构: 1.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早熟;优质;“一年两熟”种植模式

期刊名称: 宁夏农林科技

ISSN: 1002-204X

年卷期: 2021 年 008 期

页码: 67-74

摘要: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引种试种试验始于1990年,育种工作始于1991年。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室共引进国内外冬小麦种质资源5 000余份,从中筛选出冬小麦品种1个,杂交选育出2个,实现了引黄灌区冬小麦第3、第4次更新换代,为宁夏地区粮食安全、耕作改制及种植业结构调整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灌区冬小麦发展遇到瓶颈:现有冬小麦品种的成熟期不能有效支撑麦后复种需求,品质不能满足粮食企业的加工要求和人们食用的口感需求。冬小麦育种工作者及时调整育种目标,以早熟、优质为主要选育性状,引进、发掘一批早熟、优质冬小麦种质资源,培育出早熟冬小麦新品系,基本满足了麦后复种的需求;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加强冬小麦品质育种,冬小麦品质逐步改良。早熟冬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引黄灌区光、热、水、土资源,有效缓解人畜争粮、粮饲争地的矛盾,既能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丰富的优质饲草,还能实现土地轮作倒茬,抑制田间病虫草害发生,较好地适应了当地气候条件变化和产业发展需求,是一种比较效益高的适应性耕作模式。在宁夏大力发展畜奶业的政策导向下,"冬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熟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 相关文献

[1]氮肥和密度对宁冬11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张维军,袁汉民,陈东升,王小亮,亢玲,何进尚,惠建. 2014

[2]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和1BL/1RS易位分析及品质性状研究. 陈东升,袁汉民,孙建昌,王小亮,亢玲,张维军. 2006

[3]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袁汉民,陈东升,王晓亮,孙建昌,张维军,亢玲,赵桂珍. 2006

[4]宁夏引黄灌区部分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 陈东升,袁汉民,王小亮,孙建昌,亢玲,张维军. 2004

[5]宁夏引黄灌区高产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侍梅,王学铭,牛敬娟. 2015

[6]钾肥用量对水稻钾素分配累积、钾肥利用效率及平衡的影响. 郭鑫年,蒙静,田旭东,周涛,梁锦秀,陈刚,孙娇,尹志荣,纪立东. 2019

[7]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助推宁夏引黄灌区乡村振兴. 刘汝亮,洪瑜,李友宏,王芳. 2019

[8]生物炭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张爱平,刘汝亮,高霁,张晴雯,陈哲,惠锦卓,杨世琦,杨正礼. 2015

[9]优化施氮对宁夏引黄灌区稻田CO2、H4和H2O 通量的影响. 王永生,张爱平,刘汝亮,杨世琦,李存军. 2016

[10]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更新技术与对策. 左忠,潘占兵,王宁庚,周景玉. 2017

[11]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建设与更新主要技术参数优化. 潘占兵,左忠,张安东,李浩霞,温学飞. 2018

[12]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增效减负环保型施肥技术比对——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 张爱平,高霁,刘汝亮,陈哲,杨世琦. 2015

[13]施磷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氮磷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的影响. 郭鑫年,孙娇,梁锦秀,周涛,李永祥,薛彩霞,田旭东. 2019

[14]时空协同的农业种植结构遥感精细制图. 张冬韵,吴田军,骆剑承,董文,孙营伟,杨颖频,海云瑞,孟博文,刘巍. 2024

[15]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施肥现状与评价. 赵营,郭鑫年,赵护兵,王朝辉. 2014

[16]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氮磷流失特征初探. 张学军,陈晓群,刘宏斌,赵营,罗建航. 2010

[17]宁夏引黄灌区优质小麦垄作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王小亮,袁汉民,陈东升,张维军,亢玲,白冰. 2010

[18]生物炭对灌淤土氮素流失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张爱平,刘汝亮,高霁,张晴雯,肖建南,陈哲,杨世琦,惠锦卓,杨正礼. 2014

[19]宁夏引黄灌区以沼渣为主的水稻配方肥肥效研究. 王世荣,王长军,罗昀. 2011

[20]宁夏引黄灌区单种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赵健,王永宏,郭强,王波,杨建功,汪忠良,俞志国.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