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后复种糜子轻简化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 》 2025
摘要:针对宁夏引黄灌区种植春小麦“一季有余,两季不足”,麦后复种作物生育期短、种植成本高等问题,为提高春小麦生产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春小麦产业增产增收,开展了麦后复种糜子一年两熟轻简栽培技术示范。春小麦在7月初至中旬收获后,采用无人机撒肥、播种早熟糜子,及时旋耕、镇压保墒,确保了糜子播种均匀、出苗整齐,简化了麦后复种糜子种植技术模式。通过2年的试验示范,麦后复种糜子每hm2平均产量2390.4kg,最高产量3157.5kg。该技术模式具有播种效率高、种植成本低、抢时抢墒、易于规模化种植等特点,节本提质增效显著。


6种矮化中间砧嫁接礼泉短富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落叶果树 》 2025
摘要:在宁夏引黄灌区,以八棱海棠为基砧,以P22、MM101、MM116、MM106、Mark、B9为中间砧,分别嫁接礼泉短枝富士苹果,比较了不同嫁接组合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嫁接组合的果实品质各具特点。其中以MM116作中间砧的单株产量高、单果重适中、果实着色面积居中、果实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固酸比大,果实品质高;以MM106作中间砧的果实单株产量高、单果重大、果实着色面积大、果实硬度居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固酸比最大,甜度高,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食用口味;以B9作中间砧果实品质较低。


基于CiteSpace的2014-2023年国内牛粪堆肥发酵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日益增加的农业废弃物已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妥善、快速地处理这些大量的废弃物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揭示当下牛粪堆肥发酵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对于未来该领域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方向至关重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4—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牛粪堆肥发酵领域相关论文的发文特征、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自2018年起,国外关于牛粪堆肥发酵研究的发文量显著增加,为40~85篇,远高于国内;国内发文量保持稳定;国内研究机构合作松散,以区域合作为主。国际上,中国高校为主导,研究分支多。国外研究合作强度大,核心作者发表量高,但未形成固定群;国内合作网络弱,研究分支少,多中心、分散。国外研究主题广泛,内容细致,深入探讨微生物效用和基础理论。国内研究集中于堆肥材料和工艺优化,侧重农业生产实践。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和牛粪堆肥发酵研究焦点转向微生物学机制、工艺优化和质量提升。研究结果展示了近10年来牛粪堆肥发酵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为相关研究挖掘出新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牛粪堆肥发酵 文献计量 可视化 CiteSpace


宁夏地区羔羊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学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25
摘要:本试验以宁夏地区羔羊源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旨在明确羔羊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及其引起的病理组织变化情况等。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采集宁夏地区不同养殖场内有腹泻症状的羔羊不同组织和肛拭子共206份样品,基于鉴别培养基、PCR扩增和16Sr RNA测序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并对1例确定存在大肠杆菌感染的靶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地区羔羊的大肠杆菌总检出率为76.2%(157/206)。不同地区检出率不同,其中固原市的检出率最高,为93.3%(28/30),与银川市(51.2%,21/41)和吴忠市(80.0%,108/135)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采样部位的检出率也不同,其中从肛拭子中的检出率最高,为91.1%(143/157),与心脏(30.0%,3/10)、肺脏(33.3%,4/12)和肝脏(25.0%,3/12)中的检出率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伊红美蓝和血平板鉴别培养基共分离鉴定出115株大肠杆菌。对不同分离株毒力因子检测时,菌毛基因K88和F14的检出率分别为25.2%(29/115)和8.8%(10/115),毒力岛基因HPI和LEE的检出率分别为84.3%(97/115)和74.0%(85/115),毒素基因st1、st2、lt1、stx1和stx2/stx2e的检出率分别为23.5%(27/115)、40.9%(47/115)、2.6%(3/115)、55.6%(64/115)和59.1%(68/115),未检测到菌毛基因K99、987P和F18fedA。病理组织学观察到肠组织黏膜层绒毛溶解坏死,黏膜上皮结构不完整,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综上,宁夏地区羔羊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严重,应加强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 羔羊 致病性大肠杆菌 病原分离鉴定 毒力因子 病理组织学


不同用量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配施对设施番茄土壤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25
摘要:开展不同施用量牛粪、蚯蚓粪、尾菜土壤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改良试验,同时探究最优施用量有机肥与生物菌肥配施优化方案,筛选设施番茄生长效果好的试验处理。以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番茄品质为评价指标,进行不同用量有机肥包括和生物菌肥与适量有机肥混合及CK(不施肥)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均有显著提升作用。施用有机肥后,番茄品质和土壤改良施用量效果最佳的主要集中于中量或高量,其中牛粪中量改良效果最优;进一步通过最优的筛选牛粪中量与生物菌肥(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酶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配施结果表明,哈茨木酶菌消解牛粪的能力最强,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哈茨木酶菌与牛粪(中量)的混合施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并显著提升设施番茄品质。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用量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配施土壤养分与番茄品质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相关。


太空诱变对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材料苗期生长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太空诱变对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材料苗期生长的影响,以14份诱变和14份未诱变材料为研究对象,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方式,测定处理后生长相关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降低了大部分材料的株高、基茎粗、根长、单株鲜重、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和叶宽,而SPAD值反而升高。与未诱变材料相比,部分材料太空诱变后可缓解干旱胁迫引起的生长指标降低,而促进SPAD值升高。其中,巨能7诱变材料除株高外,其余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未诱变材料(P<0.05);除此,诱变材料中,WL354的基茎粗和叶长,DS310FY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和SPAD值,盐宝的叶面积、叶宽和SPAD值,WL343的叶面积、叶长、叶宽和SPAD值,甘农3号的叶长和SPAD值,皇冠的叶宽,中苜1号、南苜501和阿迪娜的SPAD值均显著高于其未诱变材料(P<0.05);而未诱变材料中,阿迪娜的基茎粗,甘农6号的单株鲜重,甘农4号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及WL354的叶宽和SPAD值均显著高于其诱变材料(P<0.05)。将各材料苗期耐旱性生长指标进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经PEG-6000干旱胁迫后,甘农3号、DS310FY、巨能7、南苜501、皇冠、盐宝、WL343和阿迪娜这8份材料的太空诱变材料生长指标隶属函数平均值较其未诱变材料高,说明从生长指标来看,这8份材料经太空诱变后耐旱性能得到提升。
关键词: 太空诱变 PEG-6000 干旱胁迫 紫花苜蓿 苗期 生长


宁夏地区设施栽培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是土壤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设施栽培模式对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仍然不明。明晰土壤细菌群落和功能对设施栽培的响应对于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宁夏回族自治区67个设施-大田配对土壤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设施栽培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种间互作和构建过程等的影响,旨在揭示集约化设施栽培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较于大田,设施栽培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Shannon)、丰富度指数(ACE)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分别增加了63.3%、3.20%、11.4%和1.69%。设施栽培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冗余分析(RDA)表明有效磷、pH、电导率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pH、有效养分含量等土壤理化因子显著影响设施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气候因子中年均降水、年均温显著影响大田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门水平上,设施土壤中浮霉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芽单胞菌门和黏球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属水平上,设施土壤显著富集了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优势属。共现网络分析表明,大田土壤细菌互作网络的边、平均度、聚类系数、模块化程度分别高于设施土壤10.8倍、11.0倍、36.8%、1.78倍,设施栽培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网络的复杂性和模块化程度。利用原核生物功能注释数据库(FAPROTAX)进行功能预测表明,设施栽培显著增加了碳、氮等元素循环及病原菌有关的细菌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设施土壤细菌群落距离衰减关系弱于大田土壤,其群落构建受确定性过程影响较大,扩散受到的限制高于大田土壤。综上,宁夏设施栽培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维度特征。本研究可为促进当地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设施栽培 大田土壤 土壤细菌群落 土壤生态功能 土壤理化性质


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干旱区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域碳排放时空演变对促进合理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夏1990—2020年县(区)与10 km格网两种尺度下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测算数据,结合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GTWR模型探讨宁夏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两种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在时序上均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是宁夏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不同县(区)碳排放存在差异,兴庆区、灵武市的碳排放增长最为迅猛。(3)碳排放量在空间上呈现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格网尺度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碳排放的集聚模式随时间增强。(4)建设用地占比与人类活动是驱动宁夏碳排放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影响强度逐年增强。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土地利用 GTWR 影响因素 宁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