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7974条记录
不同整枝和留叶数量对嫁接西瓜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嫁接西瓜为试材,采用基质槽培方法,研究不同整枝及留叶数量对嫁接西瓜光合特性、植株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嫁接西瓜产量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侧蔓保留叶片数量显著影响主蔓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物质积累,伴随叶片总数从25片递增到45片,主蔓的光合速率、茎叶干物质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显著增加,在40片叶处理下,根系干物质和产量增加至最高后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根系形态指标与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40片叶处理根系干物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均高于其他处理,尤其是在0~0.5 mm径级范围内的根长、根尖数和根尖长度,0.5~2.0 mm径级范围内的投影面积和表面积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生产中推荐嫁接小型西瓜保留2条侧蔓,分别保留10片和5片叶去顶,可增加西瓜产量,提高品质。

关键词: 嫁接小型西瓜 整枝 叶片数 光合特性 根系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滩羊泌乳母羊产后1~60 d泌乳规律和乳品质分析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滩羊泌乳母羊产后1~60 d的泌乳量和乳品质的变化规律。试验选取40只胎次接近、预产期相近的健康滩羊母羊作为试验备选用羊,顺产后选取20只母羊及其子代羔羊(公、母各半)作为试验用羊。结果显示,泌乳规律可依据羔羊的哺乳量划分为泌乳初期快速上升及达到泌乳高峰后缓慢下降两个阶段,产后第9天达到泌乳峰值(1 423.75 g),1~60 d总泌乳量为55.07 kg,平均日泌乳量为917.83 g。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母羊羊乳中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含量整体随着时间的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干物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乳汁铁的含量在第40、50和60天显著高于第10、20和30天(P<0.05),维生素A的含量在第60天显著高于第10、20、30和40天(P<0.05),维生素D的含量在第50、60天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研究表明,试验结果能够为滩羊的科学饲养提供参考,从而增加羊场经济效益,为羔羊制定合理的早期断奶和快速育肥提供技术帮助。

关键词: 滩羊 泌乳母羊 泌乳规律 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稍瓜果皮与果肉中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食品安全导刊 2025

摘要:目的:为了系统评估地稍瓜果实的营养价值。方法:对地稍瓜果皮与果肉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糖、总酸及总酚含量进行测定,对其氨基酸营养价值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地稍瓜果肉的粗蛋白质含量(157.91 g·kg-1)、粗脂肪含量(15.61%)、总糖含量(36.83 mg·g-1)、总酸含量(3.08 mg·g-1)及总酚含量(21.86 mg·g-1),均高于果皮。地稍瓜的果皮与果肉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果肉的氨基酸总量(30.55 mg·g-1)明显高于果皮(7.94 mg·g-1);果皮中有2种氨基酸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小于1,果肉中3种氨基酸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小于1;果皮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63.88,果肉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59.94。地稍瓜果皮和果肉中均检测出17种脂肪酸,包括9种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其中果肉中PUFA含量占比38.27%,果皮中PUFA含量占比7.53%。结论:地稍瓜的果肉和果皮均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果肉在蛋白质、氨基酸及脂肪酸方面表现出更为优越的特性,具备良好的食用价值与营养潜力。

关键词: 地稍瓜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蓬全基因组Survey测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沙蓬作为流动沙丘上的先锋植物群落,种子蛋白质含量高,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对其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并为绘制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提供依据。本研究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137.75 Gb有效数据,总测序深度为89×,以K=17进行K-mer分析并修正后,拟南芥的基因组估计为1.02 Gb、杂合率为0.49%、70.18%和38.46%,属微杂合高度重复的基因组。经初步组装,获得了1 569 bp、605.2 Mb的ContigN50和3 453 bp、644.4 Mb的ScaffoldN50。本研究将在国际上率先对沙蓬属植物进行全面的基因组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基因组学分析。

关键词: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 基因组 Survey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行距调整机构对日光温室光温环境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东西垄向双行种植番茄日光温室内光温环境,采用对比试验,在北京市房山区以固定行距种植为对照,探究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对东西垄向双行栽培方式番茄冠层光分布以及温室内部温度环境的影响。试验采用东西垄向双行种植,共种植3垄,其中,固定行距垄上行距为40 cm,行距调整后垄上行距为80 cm,2种栽培模式中心垄距均为180 cm。结果表明:1)行距调整机构可通过增大垄上行距,有效提升番茄冠层的光截获量,使试验区平均光照强度高于对照区(P<0.05),其中下午时段三分之二冠层高度试验区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2)垄上间距的增大使光分布变异系数降低14.4%~26.0%,显著提升了温室内光分布均匀性(P<0.05)。3)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使后墙温度显著提升,2:00—11:00试验区后墙温度较对照区高3℃以上;同时使试验区地面夜间温度较对照区高0.5℃左右。4)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番茄冠层温度,使试验区第三垄番茄冠层中部与南侧夜间温度较对照区高0.5~0.7℃。综上,应用行距调整机构可有效改善温室内光、温环境,行距调整机构可以在东西向栽培宜机化日光温室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 行距调整机构 东西垄向 栽培方式 光温环境 番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园生草条件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特征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5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生草种类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为果园生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采选黑麦草、苜蓿、高羊茅、长柔毛野豌豆4种抗旱、抗寒功能草种,结合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分析不同生草品种、不同季节下果园土壤及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在春季和夏季高温期,生草栽培下0~40 cm土壤中播种苜蓿和长柔毛野豌豆土壤含水量较高,生草栽培下0~20、>20~40、>40~60 cm土壤中长柔毛野豌豆、苜蓿、高羊茅处理土壤温度降低率总体较高。在夏季高温期,种植苜蓿或长柔毛野豌豆可使近地层空气温度降低1.5℃左右,使空气湿度增加11.82%以上。[结论]相较于清耕,果园行间播种苜蓿和长柔毛野豌豆可明显增加土壤及近地层空气湿度,降低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度。在春季,果园生草主要通过减小土壤昼夜温差来调控果树生长发育。在夏季高温期,果园生草则主要通过抑制土壤水分散失,增加空气湿度来减少高温干旱对果树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 近地层 温湿度 变化特征 宁夏引黄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十年国家西北春麦区国审品种主要性状演变

种子科技 2025

摘要:为推动西北春麦区各省份春小麦品种更新换代,选育出适宜西北春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广适春小麦新品种,以近十年来国家西北春麦区通过审定的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针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得出西北春麦区生产中对春小麦品种选育需求变化特点,明确育种目标,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 西北春麦区 国审 春小麦 性状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春小麦株高构成因素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2025

摘要:为探明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株高、各节间长度、株高构成指数及节间构成指数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表现及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为新疆春小麦异地选择及株型改良提供参考,调查了40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在新疆石河子、宁夏永宁和云南元谋3种环境条件下的12个株高相关性状,分析了不同试点间性状的相关性及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试点间株高差异显著,永宁试点小麦株高及各节间长度显著高于石河子。倒1~5节节间长依次为36.21、19.97、12.70、8.14和4.16 cm,分别占株高的39.81%、21.96%、13.97%、8.95%和4.57%。株高构成指数平均为0.62,倒1~4节间构成指数分别为0.64、0.64、0.61和0.67。12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倒1节间构成指数>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穗长>株高>倒2节间构成指数>倒4节间长>倒3节间长>倒3节间构成指数>株高构成指数>倒4节间构成指数>倒5节间长。株高、穗长、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1节间构成指数在3种环境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石河子试点,倒1节间长与穗长及穗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在永宁试点,倒2节间长与小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在3种生态条件下穿梭育种时可对株高进行有效选择,适度增加倒1节间长度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新疆春小麦产量潜力。

关键词: 春小麦 株高 株型性状 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不同制茶工序下枸杞芽茶代谢物的变化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制茶过程中枸杞芽茶总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系统分析不同加工工序下枸杞芽茶的代谢物组成,明确不同工序对枸杞芽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杞芽原料中总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3.65±3.15)、(10.68±0.25)mg/g和(5.24±0.52)mg/g,随着漂烫、一次杀青、二次杀青、炒制、提香工序的进行,这些酚类物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二次杀青后,总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分别下降19%、29%、27%。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从枸杞芽茶中鉴定出11类594种代谢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等化合物。与枸杞芽原料相比,漂烫、一次杀青、二次杀青、炒制和提香处理分别使270、287、298、295种和298种差异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化合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嘌呤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途径;少量富集在玉米素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等途径。不同工序下枸杞芽茶中的肌苷、高胱氨酸、肉桂酸、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异阿魏酸等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代谢物参与枸杞芽茶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形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枸杞芽茶加工过程中营养功效成分变化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枸杞芽茶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 加工工序 多酚 代谢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早熟高产冬小麦新品种-宁冬22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