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研究趋势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曾宪楠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可视化分析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20 年 009 期

页码: 125-129,136

摘要: 为探索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相关领域研究趋势和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straw and soil organic carbon"进行主题检索,运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研究论文共计2 599篇;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在该领域位居世界前五,主要发表在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Soil Tillage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Geoderma等核心期刊;目前主要研究集中在农学,中国在该领域处于较优势地位,未来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多国合作,为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相关文献

[1]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曾宪楠,王麒,孙羽,宋秋来,冯延江,袁媛. 2016

[2]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伟群,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李梓瑄,杨忠赞,刘宝林,宿庆瑞. 2019

[3]土壤微生物对秸秆碳转化及碳积累特征的Meta分析. 韩佳烨,张久明,袁佳慧,朱莹雪,匡恩俊,迟凤琴,张少良. 2024

[4]基于Web of Science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现状分析. 王明宇,翁晓虹,宋瑜,何鑫,曾宪楠,隋心. 2023

[5]基于Web of Science的香稻研究现状分析. 曾宪楠,王麒,宋秋来,孙羽,冯延江,王玉杰. 2021

[6]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 2024

[7]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8]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冯秋苹,刘玉涛,郭勇智,王呈玉,刘世杰,刘淑霞. 2023

[9]土壤有机碳物理组分研究进展. 顾鑫,杨丽,任翠梅,高国金,刘冰,孙连成,胡禧熙. 2017

[10]添加玉米秸秆和根茬对不同肥力黑土微生物残体碳氮的影响. 马南,安婷婷,张久明,汪景宽. 2023

[11]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黑土有机碳的固存效应. 郝小雨,马星竹,周宝库,李一丹. 2016

[12]黑龙江省土壤硒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迟凤琴,徐强,匡恩俊,张久明,魏丹,宿庆瑞,韩锦泽. 2016

[13]玉米秸秆还田下深松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高盼,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14]长期不同施肥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张久明,迟凤琴,韩锦泽,周宝库,匡恩俊. 2017

[15]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农田黑土碳库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司马鑫琪,李彦生,于镇华,刘俊杰,顾海东,刘居东,王光华,吴俊江,苗淑杰,乔云发,金剑. 2024

[16]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钙土物理性质和产量的影响. 高盼,徐莹莹,杨慧莹,刘玉涛,王宇先,王俊河. 2017

[17]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麒,曾宪楠,孙羽,卞景阳,冯延江,王萍. 2010

[18]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2009

[19]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朱宝国. 2019

[20]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连作玉米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