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耕作模式下麦田杂草发生规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冒宇翔 1 ; 沈俊明 1 ; 王晓琳 1 ; 李贵 1 ;

作者机构: 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耕作制度;杂草;发生规律

期刊名称: 杂草学报

ISSN: 1003-935X

年卷期: 2018 年 03 期

页码: 5-12

摘要: 为明确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其危害,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初步探讨了耕翻秸秆还田、耕翻无秸秆还田、浅旋秸秆还田、浅旋无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还田等5种耕作方式下小麦田杂草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当前小麦田杂草发生种类有27种,分属于14科24属,其中,双子叶植物13科24种,单子叶植物1科3种。频度最高杂草主要有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硬草[Sclerochloa dura (L.) Beauv.]、早熟禾(Poa annua L.)、繁缕[Stellaria media (L.) Villars]、猪殃殃[Galium aparine L. var. tenerum (Gren. et Godr.)Rchb.]、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等,但不同耕作方式下杂草优势群落有所不同,5种耕作方式分别以硬草+看麦娘+繁缕+猪殃殃、猪殃殃+繁缕+硬草+荠菜、硬草+荠菜+繁缕+猪殃殃+看麦娘、猪殃殃+繁缕+硬草+荠菜+早熟禾、硬草+猪殃殃+看麦娘+荠菜+繁缕为优势杂草群落,其中硬草+猪殃殃+繁缕为群落基本结构。不同播种方式对杂草的发生没有影响,而水旱轮作、秸秆还田对杂草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后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孙厚俊,赵永强,杨冬静,徐振,张成玲,谢逸萍. 2016

[2]江苏省直播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除技术研究. 沈素文,李建伟,邱光,娄远来,吴建荣. 2006

[3]淮安地区机插稻田杂草发生规律. 付佑胜,刘伟中,汪立新,赵桂东. 2017

[4]乌蔹莓在果桑茶园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 陈志石,吴竞仑,周恒昌. 2006

[5]淮安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陈香华,汪立新,熊战之,付佑胜,赵桂东,李茹,郭小山,刘伟中,周长勇,王宏宝. 2011

[6]林农间作对小麦、水稻主要病虫发生与分布情况的影响. 夏礼如,王永霞,于海艳,李小艳,王春梅. 2009

[7]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的影响. 陈荣振,井长勤,冯国华,刘东涛,张会云. 2003

[8]江苏徐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协同防控技术. 陈香华,蒋守华,熊战之,李茹,付佑胜,周长勇,汪立新,段亚冰,周明国,赵桂东. 2017

[9]小麦种衣剂及麦田高效除草剂方案筛选. 陈卫宇,陈传翔,谷涛,吴承东,王健生. 2019

[10]水稻秸秆浸提液对小麦及其伴生杂草生长的影响. 李贵,张弘玥,王晓琳. 2014

[11]江苏省小麦田间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 李永丰,娄群峰 ,李宜慰,黄开红,周恒昌. 2001

[12]水稻秸秆还田结合炔草酯对禾本科杂草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晓琳,张朝贤,黄红娟,魏守辉. 2015

[13]江苏沿江稻区玉米—稻模式新型种植方式研究. 刘建. 2000

[14]水稻直播技术在盐城地区的推广应用与问题探讨. 赫明涛,王军,张明,吴承东. 2008

[15]我国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展望. 赵强基. 1990

[16]我国南方春大豆的遗传改良及其应用. 顾和平,沈克琴,陈新. 1993

[17]我国南方大豆种植制度的现状及育种方向. 顾和平,沈克琴,凌以禄,韩锋. 1992

[18]太湖地区稻田主要种植方式径流氮磷流失及经济效益分析. 朱普平,郑建初,常志州,陈留根. 2006

[19]抛栽水稻田间杂草生态防治阈期. 李永丰,娄群峰,吴竞仑,周恒昌,刘丽萍. 2004

[20]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郭小山,周长勇,熊战之,付佑胜,陈香华,李茹,赵桂东.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