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不同大豆密度试验初探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娟娟 1 ; 邢新华 2 ; 董玲霞 2 ; 张云 1 ; 刘超 1 ;

作者机构: 1.徐州市贾汪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2.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密度试验

期刊名称: 农业开发与装备

ISSN: 1673-9205

年卷期: 2023 年 010 期

页码: 149-151

摘要: 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多地粮食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指出,大豆玉米在种植生产中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大豆玉米种植中,通过带状复种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产量,依据高密度种植的方式来满足我国较大的粮食需求.从大豆玉米种植生产的层面来看,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有所降低,导致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不愿进行大豆玉米的种植.因此,需要从种植模式方面入手,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大豆玉米种植模式的创新.研究选取江苏淮北地区的大豆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种植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以带状复种技术应用的方式,分析该项技术在大豆玉米中种植的作用,以此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品种.通过凸显该项技术的良好效能,挖掘新模式的协调增产潜力,从而为大豆玉米产量及品质的提升,提供具备现实意义的参考依据.

  • 相关文献

[1]大豆对遮阴胁迫的光合生理和农艺特性响应研究进展. 赵志鑫,傅蒙蒙,李曙光,王亚琪,余希文,杨加银,徐海风. 2023

[2]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模式下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周萍,崔岭,王海燕,钱素菊,崔亚坤,陈艳萍,袁建华. 2023

[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耕种机械化研究进展. 单海勇,严旖旎,张晋,刘旭杰,韩笑,刘建. 2024

[4]基于哨兵二号的大豆、玉米遥感识别-以江苏徐淮地区为例. 王晶晶,兰仕浩,邱琳,汪曙,单捷,黄晓军,李牧. 2023

[5]玉米与大豆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比较. 师素云,薛启汉,练兴明,刘蔼民. 2000

[6]几种除草剂对大豆、玉米的安全性及其带状复合种植田间杂草生物活性的影响. 徐蓬,巨亚雯,王红春,付佑胜. 2023

[7]黑土实施免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周桂玉,张晓平,范如芹,梁爱珍,黄丹丹,杨学明. 2015

[8]两种寄主作物的生育期对棉铃虫产卵选择的影响. 孙洪武,柏立新,孙以文. 1999

[9]大豆耐非生物胁迫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马鸿翔,易金鑫,王长彪,许玲,徐照龙,何晓兰,黄益洪,ZULFIQAR A. 2011

[10]大豆分子标记研究的现状及展望:Ⅰ遗传图谱的构建. 崔世友. 2003

[11]大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QTL分析. 印志同,宋海娜,孟凡凡,许晓明,喻德跃. 2010

[12]大豆生物量与产量组分间的相关及关联分析. 晁毛妮,郝德荣,印志同,张晋玉,宋海娜,张怀仁,褚姗姗,张国正,喻德跃. 2014

[13]维他灵8号对大豆增产效应的研究. 张进成,杜小凤,钱新民,徐建明,王伟中. 1999

[14]一株大豆内生拮抗细菌XZ-2的分离和分子鉴定. 王波,周涧楠,黄忠勤,王幸,丁震乾,常勇,周兴根. 2016

[15]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管荣展,杨守萍,盖钧镒. 2010

[16]大豆杂种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王金社,管荣展,盖钧镒. 2011

[17]黄淮地区大豆重要亲本间产量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其遗传基础. 杨加银,盖钧镒. 2009

[18]大豆BIEX群体维生素E含量的遗传分析. 张红梅,自翔,李海朝,陈华涛,刘晓庆,崔晓艳,袁星星,卢为国,陈新. 2015

[19]高产大豆品种淮豆11的遗传组成分析. 杨加银,徐海风,程保山. 2016

[20]大豆携带菜豆晕疫病菌PCR检测技术研究. 杨万风,刘艳,刘翔,邵沛泽,谌运清,赵文军.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