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加银 1 ; 贺建波 1 ; 管荣展 1 ; 杨守萍 1 ; 盖钧镒 1 ;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豆;产量;杂种优势;主-微位点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0 年 36 卷 09 期

页码: 1468-147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用来源于中国黄淮和美国的熟期组II~IV的8个大豆品种,按Griffing方法II设计,配成36个双列杂交组合(28个杂种组合+8个亲本)于2003—2005年进行田间试验。应用基于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主-微位点组分析法,解析8个大豆亲本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构成及其效应,估计主、微位点组对产量杂种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8个大豆亲本间产量由6个主位点组加微位点组控制,主位点组、微位点组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5.98%和10.81%。6个主位点组加性效应(aJ)分别为140.10、259.65、1.95、151.35、?32.70和45.00kghm-2,显性效应(dJ)分别为177.15、314.25、105.75、75.90、242.85和171.00kghm-2。杂种遗传构成包括主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主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微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和微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4部分,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为辅。亲本间主、微位点组及其遗传效应的解析阐释了各杂种组合的遗传特点,还提供了进一步挖掘遗传潜力进行优势改良的基础。

  • 相关文献

[1]油菜(Brassicanapus L.)千粒重性状主位点组遗传分析. 戚存扣,浦惠明,张洁夫,傅寿仲,高建芹,陈新军,盖钧镒. 2005

[2]小麦品种苏麦3号Qfhs.ndsu-3BS近等基因系受赤霉病菌侵染后差异性表达基因的鉴别. 史建荣,吴茂森,何晨阳. 2006

[3]黄淮地区大豆重要亲本间产量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其遗传基础. 杨加银,盖钧镒. 2009

[4]大豆杂种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王金社,管荣展,盖钧镒. 2011

[5]大豆杂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早世代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 杨加银,盖钧镒. 2009

[6]大豆生物量与产量组分间的相关及关联分析. 晁毛妮,郝德荣,印志同,张晋玉,宋海娜,张怀仁,褚姗姗,张国正,喻德跃. 2014

[7]多效唑对大豆矮化及增产的效应. 章迪,郑均娥. 1989

[8]植物生长调节剂Cabrio和Opera对大豆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 张锴,王宇,李凯,王成坤,赵琳,马娜,智海剑,王宗标. 2013

[9]“粒宝宝”叶面肥对大豆的生理功能及产量的影响. 钱新民,杜小凤,吴传万,贾艳艳,杨文飞. 2016

[10]三唑类化合物(PP_(333))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及生理作用. 王宗标,忻世卿. 1991

[11]2018年上半年大豆市场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 殷瑞锋,徐雪高,张振. 2018

[12]2017年大豆市场形势分析与2018年展望. 殷瑞锋,徐雪高,张振. 2017

[13]植物复合生长调节剂对大豆产量及子叶物质充实的影响. 缪亚梅,汪凯华,顾春燕,葛红,赵娜,王学军. 2019

[14]2016年以来大豆市场分析与后市展望. 殷瑞锋,徐雪高,冯学静. 2017

[15]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幸,邢兴华,徐泽俊,齐玉军,季春梅,吴存祥. 2017

[16]大豆GmTAW1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 陈华涛,陈新,顾和平,张红梅,袁星星,崔晓艳. 2014

[17]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和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张国伟,王晓婧,杨长琴,束红梅,刘瑞显. 2021

[18]黑土实施免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周桂玉,张晓平,范如芹,梁爱珍,黄丹丹,杨学明. 2015

[19]不同浓度富氢水对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陈来斌,王丹,沈晋锋,陈华涛,孟丽君,张茂星,喻敏. 2024

[20]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陈涛,张巧凤,王才林.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