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超甜玉米闽双色6号籽粒甜度遗传基础解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林静 1 ; 张扬 1 ; 林建新 1 ; 卢和顶 1 ; 陈山虎 1 ; 廖长见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省特色旱作物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闽双色6号;甜度;遗传变异;表达分析;杂种优势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22 年 007 期

页码: 817-8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本研究深入探究甜玉米甜度形成的关键基因及可能涉及到的杂种优势分子机制。【方法】以超甜玉米品种闽双色6号及其双亲为研究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重测序,转录组等技术对蔗糖合酶基因家族进化、甜度相关基因分型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中存在18个蔗糖合酶基因;其中,Zm0001d029087与Sh1、Sus1和Sus2/3同属一个亚家族,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表明Zm0001d029087可能在籽粒糖代谢中发挥功能;在双亲与B73的变异分析中发现,Sh1、Sus1和Sus2/3均存在突变,共同构成闽双色6号的超甜特性的遗传物质基础;表达分析发现,18个基因中仅Zm0001d029087与Sh1、Sus1和Sus2/3在籽粒中有表达。进一步对4个基因在闽双色6号及其双亲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Sh1基因外,其他3个基因在闽双色6号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双亲或之一,表明闽双色6号在糖代谢途径上存在超亲遗传的分子机制。【结论】解析了闽双色6号籽粒超甜特性的遗传特性,发现1个潜在的功能基因Zm0001d029087,并初步探究杂种优势在闽双色6号超甜特性形成中的遗传机制。

  • 相关文献

[1]不同氮浓度下茶树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LIN Zhenghe,林郑和,ZHONG Qiusheng,钟秋生,CHEN Changsong. 2014

[2]龙眼杂交后代果肉黄酮含量的遗传倾向研究与优株筛选. 黄爱萍,郑少泉. 2011

[3]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初步研究. 张玉梅,胡润芳,林国强. 2018

[4]马铃薯叶片光合效率遗传变异分析及高光效种质筛选. 许国春,罗文彬,李华伟,许泳清,纪荣昌,张鸿,邱思鑫,汤浩. 2021

[5]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SpaA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车勇良,陈如敬,王隆柏,魏宏,吴学敏,俞玉鸿,庄向生,周伦江. 2011

[6]7株新城疫病毒V基因遗传变异与病毒的基因分型. 傅光华,黄瑜,程龙飞,施少华,刘友生,彭春香,陈红梅,万春和,林芳,林建生. 2012

[7]马铃薯营养品质变异特征及优异品系发掘. 罗文彬,许国春,李华伟,林志坚,兰毓芳,许泳清,纪荣昌,邱思鑫,汤浩. 2023

[8]大杯香菇辐射新株系各类氨基酸的遗传主成分分析. 江枝和,翁伯琦,雷锦桂,肖淑霞,唐翔虬,王义祥. 2010

[9]变异型PRRSV-FJ09A毒株ORF5和NSP2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及致病性. 王隆柏,张志灯,车勇良,吴学敏,陈如敬,邵良平,庄向生,周伦江. 2012

[10]大杯香菇辐射选育新株系主要营养价值的遗传分析. 翁伯琦,江枝和,雷锦桂,肖淑霞,唐翔虬,王义祥. 2011

[11]大杯香菇辐射新株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江枝和,翁伯琦,雷锦桂,肖淑霞,唐翔虬,王义祥. 2010

[12]茶树杂交一代展叶期的遗传变异. 郭吉春,叶乃兴,何孝延. 2004

[13]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王洪飞,王乃元,李毓,梁康迳,仇秀丽,周卫营. 2010

[14]三系杂交早籼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林强,王旭春,王洪飞,郑秀平,周元昌. 2012

[15]上位性效应等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探讨与展望. 郑建华,孙永建,唐清. 2010

[16]29个苦瓜品系不同部位皂苷含量比较分析. 张武君,黄颖桢,林永胜,张玉灿. 2016

[17]茶树杂交种金观音、黄观音的选育与应用. 郭吉春,叶乃兴,杨如兴,张文锦,何孝延,陈志辉,陈键. 2008

[18]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颜龙安,谢华安. 2016

[19]早籼杂交稻粒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2009

[20]水稻QTL定位在杂种优势理论和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郑建华,孙永建,唐清.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