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Ta1)染色体组移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纪凤高 1 ; 邓景扬 1 ; 李思敏 1 ; 程春生 1 ;

作者机构: 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小黑麦;Ms(Ta1)基因;核不育;移位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1988 年 04 期

页码: 7-12

摘要: 太谷核不育小麦 Ms(Ta1)基因已知位于4D染色体上。对可能包含有Ms(Ta1)基因染色体组移位单株的群体内的不育株,连续5代用4个不含D染色体组的完全六倍体小黑麦杂交或回交。在30个株系中,有一个株系后代每个世代的F_1都有较高比例的不育株,对第4次和第5次杂交(包括回交)的F_1大群体(1000株以上)做适合性测验,可育株数与不育株数的分离比例符合1:1 ,从而认为 Ms(Ta1)基因已经移位到D染色体组以外的其他染色体上去了。其余29个株系的F_1代,可育株数与不育株数的分离比例都不符合1:1,因而被认为MS(Ta1)基因没有发生染色体组移位。

  • 相关文献

[1]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小麦异源染色质及定位核糖体DNA. 钟少斌,张德玉,周楠,蒋建东,姚景侠,A.RLEITCH,I.JLEITCH. 1991

[2]绿宝70天菜心细胞核不育系转育研究. 秦进华,赵建锋,孙玉东,朱明超,刘友华. 2008

[3]黄心大白菜新品种淮黄3号的选育. 赵建锋,孙玉东,王伟中,朱明超,罗德旭,张朝阳. 2012

[4]“小狮头”大白菜细胞核不育系转育初探. 赵建锋,秦进华,孙玉东,罗德旭,张朝阳. 2011

[5]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光温反应分析. 李和标,李传国,陈忠明,邹江石,王才林,王子明. 1993

[6]小黑麦在苏南农区草牧业的生产利用研究. 周卫星,白淑娟,程云辉,钟小仙. 2004

[7]苏南丘陵区秋播苜蓿适用伴生作物筛选试验. 戚志强,胡跃高,曾昭海,傅反生,储国良. 2005

[8]苏南丘陵山区秋播紫花苜蓿伴播作物及其播量的筛选. 戚志强,胡跃高,曾昭海,傅反生,储国良. 2008

[9]小黑麦在苏南农区草牧业生产上的利用研究. 周卫星,白淑娟,程云辉,钟小仙. 2005

[10]转基因抗病小麦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史建荣,吴季荣,徐剑宏,林凡云,祭芳. 2010

[11]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李筠,冷苏凤,王龙,任立凯,李强. 2010

[12]普通小麦望水白矮秆多蘖突变体的鉴定及遗传分析. 卞能飞,温明星,高润红,王海燕,王秀娥. 2013

[13]江苏省小麦田杂草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的研究. 李永丰,李宜慰,娄群峰,黄开红,周恒昌. 2001

[14]小麦赤霉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 张旭,任丽娟,周淼平,高力,沈晓蓉,向阳海,马鸿翔,陆维忠. 2005

[15]江苏首次发现小麦条纹病毒病. 邓金花,范永坚,熊如意,程兆榜,刘海建,成长庚,游树立,邢卫锋,周雪平,周益军. 2005

[16]稻秸秆覆盖田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态性及其拮抗物质的分析. 曹启光,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陈怀谷. 2005

[17]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陆维忠,姚金保. 2001

[18]小麦纹枯菌拮抗菌的鉴定及其生防相关性状的研究. 陈丽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王其秀,朱韬,陈怀谷,王宗华. 2005

[19]小麦抗黄花叶病基因的AFLP标记. 于嘉林,何震天,陈秀兰,聂桓,韩月澎,王锦荣. 2003

[20]长江下游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探讨.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周朝飞.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